图书介绍

水稻【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水稻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湖南农业大学编写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ISBN:9787109203495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344页
  • 文件大小:35MB
  • 文件页数:361页
  • 主题词:水稻栽培-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水稻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概论1

1.1 水稻栽培技术的发展1

1.1.1 发挥水稻品种高产潜力的综合栽培技术1

1.1.2 克服水稻高产限制因子的抗逆栽培技术3

1.1.3 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省工轻简栽培技术4

1.2 水稻“三定”栽培技术的形成5

1.2.1 研究概况6

1.2.2 推广应用情况7

1.3 水稻适度规模生产的展望8

1.3.1 由以有机肥施用为主到以化肥施用为主的转变9

1.3.2 由以精耕细作为主到以省工轻简栽培为主的转变10

1.3.3 由以人工劳动为主到以机械生产为主的转变10

第2章 水稻高产栽培的生物学特性14

2.1 水稻根系的生长14

2.1.1 根系生长特征15

2.1.2 根系总吸收表面积和活跃表面积19

2.1.3 根系活力19

2.1.4 根系酶活性23

2.1.5 根系细胞分裂素含量25

2.2 水稻叶片和分蘖的生长25

2.2.1 叶片生长动态27

2.2.2 叶面积扩展30

2.2.3 分蘖生长动态31

2.2.4 株型特点33

2.2.5 剑叶的生理特性34

2.3 水稻籽粒的灌浆特性35

2.3.1 不同水稻品种的籽粒灌浆特性35

2.3.2 稻穗枝梗维管束特征及生理特性38

2.3.3 稻穗强、弱势粒激素含量的差异40

2.3.4 稻穗强、弱势粒胚乳细胞形成的差异43

2.3.5 稻穗强、弱势粒总RNA、mRNA和蛋白质含量的差异44

2.3.6 稻穗籽粒灌浆的化学调控46

第3章 水稻的干物质生产与产量构成特点47

3.1 水稻干物质积累及其分配47

3.1.1 干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地点间差异48

3.1.2 干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基因型差异51

3.2 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58

3.2.1 水稻产量及其构成的地点间差异60

3.2.2 水稻产量及其构成的基因型差异64

第4章 水稻的营养特性与需肥特点71

4.1 水稻的营养特性71

4.1.1 大量元素的功能特点71

4.1.2 中量元素的功能特点75

4.1.3 微量元素的功能特点76

4.1.4 硅元素的功能特点77

4.2 水稻的需肥特性78

4.2.1 氮素需要量78

4.2.2 磷素和钾素需要量80

4.3 水稻氮、磷、钾养分的吸收与积累特点81

4.3.1 氮、磷、钾养分吸收积累的地点间差异82

4.3.2 氮、磷、钾养分吸收积累的基因型差异85

4.4 水稻的水肥(氮肥)耦合93

4.4.1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水稻的产量与氮素利用率93

4.4.2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水稻植株中氮素的来源94

4.4.3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肥料氮素的去向94

第5章 水稻“三定”栽培的原理与方法96

5.1 水稻高产栽培的途径96

5.2 水稻“三定”栽培的概念98

5.2.1 定目标产量98

5.2.2 定群体指标99

5.2.3 定技术规范99

5.3 水稻“三定”栽培的原理100

5.3.1 目标产量与种植区域生态条件相一致100

5.3.2 目标产量与群体生长发育相一致101

5.3.3 目标产量与栽培技术措施相协调102

5.4 水稻“三定”栽培的关键技术102

5.4.1 群体苗数控制技术102

5.4.2 测苗定量施肥技术104

第6章 水稻目标产量的确定方法108

6.1 水稻目标产量确定的理论依据108

6.1.1 水稻产量的地点间差异显著109

6.1.2 水稻施肥产量依赖于基础地力产量112

6.1.3 水稻产量对氮肥反应敏感116

6.1.4 水稻产量的年度间差异显著119

6.2 水稻目标产量确定的方法122

6.2.1 回归模型确定法122

6.2.2 区域平均确定法123

6.2.3 实现水稻目标产量的思考124

第7章 水稻高产群体指标的确定及其构建方法125

7.1 水稻的高产群体指标125

7.1.1 最高苗数125

7.1.2 有效穗数127

7.1.3 叶面积指数128

7.1.4 株高130

7.1.5 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值)131

7.2 水稻群体指标的构建方法133

7.2.1 合理密植133

7.2.2 适宜基本苗139

7.2.3 平衡施肥(氮肥)140

7.2.4 间歇灌溉142

7.3 水稻的合理密植方法——黄金分割法143

7.3.1 株行距配比的优化与秆高密度模型的建立143

7.3.2 基于黄金分割法的水稻合理密植优化试验验证146

第8章 水稻测苗定氮施肥方法162

8.1 水稻氮素的吸收速率与快速诊断163

8.1.1 不同生育期氮素吸收速率163

8.1.2 氮素营养状况的快速诊断163

8.2 水稻测苗定氮施肥方法的原理164

8.2.1 氮肥、磷肥、钾肥的平衡施用164

8.2.2 土壤养分供应和平衡施肥165

8.2.3 提高肥料养分利用率167

8.3 水稻测苗定氮施肥方法167

8.3.1 与传统施肥方法的比较167

8.3.2 估计土壤养分供应能力168

8.3.3 计算肥料氮施用量171

8.3.4 估计肥料磷、钾施用量173

8.4 水稻氮素反应的品种间差异及其调控174

8.4.1 氮素反应的品种间差异174

8.4.2 氮肥施用的调控175

8.4.3 氮肥用量及施肥时间177

8.5 水稻测苗定氮施肥方法的应用效果179

第9章 双季稻“三定”栽培技术规范及模式181

9.1 长江流域双季早稻“三定”栽培技术规范及模式181

9.1.1 技术规范181

9.1.2 技术模式187

9.2 长江流域双季晚稻“三定”栽培技术规范及模式187

9.2.1 技术规范187

9.2.2 技术模式190

9.3 华南双季早稻“三定”栽培技术规范及模式193

9.3.1 技术规范193

9.3.2 技术模式194

9.4 华南双季晚稻“三定”栽培技术规范及模式197

9.4.1 技术规范197

9.4.2 技术模式198

第10章 一季稻“三定”栽培技术规范及模式201

10.1 长江中下游平原丘陵区一季籼稻“三定”栽培技术规范及模式201

10.1.1 技术规范201

10.1.2 技术模式205

10.2 长江上游丘陵山区一季稻“三定”栽培技术规范及模式205

10.2.1 技术规范205

10.2.2 存在的问题与技术对策212

10.2.3 技术模式212

10.3 长江中下游平原丘陵区单季粳稻“三定”栽培技术规范及模式215

10.3.1 技术规范215

10.3.2 技术模式216

第11章 水稻适度规模生产的原理与方法219

11.1 水稻适度规模生产的原理219

11.2 适度规模生产的品种选择方法221

11.2.1 选择以高产为目标的超级稻品种221

11.2.2 选择以稻米品质好为目标的优质稻品种222

11.2.3 双季稻等多熟种植的品种搭配224

11.3 水稻适度规模生产的栽培技术规范226

11.3.1 技术原理226

11.3.2 技术要点227

11.4 水稻适度规模生产的经济效益分析230

11.4.1 成本利润率230

11.4.2 成本的构成231

11.4.3 成本核算及效益分析232

11.4.4 来自湖南水稻生产成本与效益的调查233

第12章 适度规模的机械化生产技术及其装备235

12.1 稻田机械化耕整方法及其农机具236

12.1.1 稻田耕整的农艺要求236

12.1.2 稻田耕整方法236

12.1.3 稻田耕整的农机具237

12.2 水稻机械化种植方法及农机具238

12.2.1 机插秧及育秧农机具238

12.2.2 机抛秧及农机具239

12.2.3 机直播及农机具240

12.3 水稻农药施用原则及施用机具240

12.3.1 农药施用原则240

12.3.2 农药施用机具241

12.4 水稻肥料施用原则及施用机具242

12.4.1 肥料施用原则242

12.4.2 肥料施用机具242

12.5 水稻机械收割技术及农机具243

12.5.1 机械收割的农艺要求243

12.5.2 联合收割机243

12.6 稻谷干燥方法及烘干机245

12.6.1 稻谷烘干方法245

12.6.2 稻谷烘干机246

12.7 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及农机具247

12.7.1 全程机械化生产247

12.7.2 农机具配置248

第13章 水稻规模化生产的物化技术及其产品250

13.1 种子包衣剂251

13.1.1 种衣剂的功效251

13.1.2 种衣剂的类型及特点252

13.1.3 专用种衣剂产品253

13.1.4 种衣剂应用效果254

13.2 水稻机插秧的育秧基质259

13.2.1 育秧基质259

13.2.2 基质育秧260

13.3 水稻叶面肥260

13.3.1 叶面施肥的特性261

13.3.2 叶面肥的种类262

13.3.3 叶面肥产品及施用方法262

13.4 缓/控释肥264

13.4.1 缓/控释肥的概念264

13.4.2 缓/控释肥的种类265

13.4.3 缓/控释肥的优点269

13.4.4 缓/控释肥产品270

13.4.5 缓/控释肥的应用效果270

13.5 水稻生长调节剂273

13.5.1 生长调节剂的种类及其性质274

13.5.2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剂型与施用方法277

13.5.3 生长调节剂的应用278

13.5.4 减少生长调节剂残留的方法280

第14章 基于适度规模生产的机插秧栽培技术282

14.1 水稻机插秧栽培的特点282

14.1.1 机插秧栽培的优势282

14.1.2 机插秧栽培需要注意的方面282

14.2 水稻适度规模化生产对机插秧栽培的要求283

14.2.1 种植制度及前后茬的要求284

14.2.2 插秧机和育秧方式的选择284

14.2.3 播种间隔284

14.3 水稻机插秧栽培技术285

14.3.1 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285

14.3.2 育秧技术286

14.3.3 稻田耕整技术293

14.3.4 田间管理技术294

14.3.5 收割、干燥技术297

14.4 水稻机插栽培实例分析298

第15章 基于适度规模生产的抛秧栽培技术300

15.1 水稻抛秧栽培的特点300

15.1.1 抛栽稻的生育特点300

15.1.2 抛秧栽培的优势301

15.1.3 水稻抛秧栽培需要注意的方面302

15.2 抛秧栽培技术302

15.2.1 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302

15.2.2 塑盘育秧技术303

15.2.3 稻田耕整与抛秧技术305

15.2.4 本田施肥技术306

15.2.5 本田灌溉技术307

15.2.6 本田主要病虫害防治和杂草防除技术307

15.2.7 收割、干燥技术308

15.3 水稻抛秧栽培实例分析309

第16章 基于适度规模生产的直播栽培技术311

16.1 水稻直播栽培的类型311

16.1.1 根据播种方式分类311

16.1.2 根据土壤水分状况及播种前后灌溉方式分类312

16.2 水稻直播栽培的特点312

16.2.1 直播稻的生育特点312

16.2.2 直播栽培的优缺点313

16.3 直播稻栽培技术313

16.3.1 品种选择313

16.3.2 种子处理技术314

16.3.3 稻田耕整技术316

16.3.4 播种全苗技术316

16.3.5 杂草防除技术318

16.3.6 水分管理技术319

16.3.7 施肥技术319

16.3.8 病虫害防治技术320

16.3.9 收割、干燥技术320

16.4 水稻直播栽培实例分析321

第17章 水稻生产的气候灾害及倒伏防控技术323

17.1 低温冷害324

17.1.1 早稻育秧期间324

17.1.2 早稻分蘖期到幼穗分化期325

17.1.3 晚稻开花结实期间325

17.2 高温热害326

17.2.1 秧苗期到孕穗期327

17.2.2 开花结实期间327

17.3 洪涝灾害328

17.3.1 育秧期间329

17.3.2 分蘖期到成熟期329

17.4 旱害330

17.4.1 秧苗期到分蘖期331

17.4.2 幼穗分化期到开花结实期331

17.5 暴雨、风暴和冰雹灾害332

17.5.1 暴雨332

17.5.2 风暴334

17.5.3 冰雹334

17.6 倒伏336

17.6.1 倒伏发生的原因336

17.6.2 倒伏对产量的影响337

17.6.3 倒伏防控技术337

主要参考文献33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