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民国政制史 上【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民国政制史 上
  • 钱端升等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7208079670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348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37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民国政制史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本书出版说明1

增订版序3

序4

上册第一编 中央政府 7

第一章 临时政府时期(辛亥至民国元年三月) 9

第一节 临时政府之成立 9

第二节 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之基本精神 10

第三节 临时大总统 11

第一项 临时大总统之选举 11

第二项 临时大总统之职权 11

第三项 临时大总统之直辖机关 12

第四节 临时参议院 12

第一项 临时参议院之构成 12

第二项 临时参议院之职权 13

第五节 行政各部 13

第一项 部之职权 14

第二项 部之组织 14

第二章 临时约法时期(元年三月至二年十一月) 16

第一节 临时约法之基本精神 16

第二节 临时大总统 17

第一项 临时大总统之职权 17

第二项 临时大总统之直属机关 19

第一目 参谋本部 19

第二目 国史馆 20

第三节 临时约法中之参议院 20

第一项 参议院之组织 20

第二项 参议院之职权 22

第三项 参议院之会议 23

第四项 参议院委员会 24

第四节 国务院 25

第一项 国务员与国务总理 25

第二项 国务会议 26

第三项 国务院及其附属各机关 27

第一目 国务院秘书厅 27

第二目 法制局 27

第三目 铨叙局 28

第四目 印铸局 28

第五目 蒙藏事务局 28

第六目 临时稽勋局 29

第七目 法典编纂会 29

第八目 全国水利局 30

第五节 行政各部 30

第一项 部之职权 30

第二项 部之组织 31

第六节 文官制度 35

第一项 文官之任用待遇及保障 35

第二项 文官之考试 39

第一目 典试委员会 39

第二目 考试制度 40

第三项 文官之惩戒 41

第一目 文官惩戒委员会 41

第二目 惩戒制度 42

第七节 审计处与审计制度 44

第一项 审计处 44

第二项 审计制度 45

第八节 国会 46

第一项 国会议员之选举 47

第一目 参议院议员之选举 47

第二目 众议院议员之选举 51

第三目 参众两院议员选举制度之异同 54

第二项 国会之职权 55

第三项 议员之特权 56

第四项 国会之组织及其委员会制度 56

第五项 国会会期及其议事程序 59

第六项 两院之关系 62

第九节 司法制度 63

第一项 民初司法制度之基本特质 63

第二项 中央司法机关 64

第一目 大理院 64

第二目 总检察厅 65

第三章 新约法时期(二年十一月至五年六月) 71

第一节 国会之解散与新约法之起草 71

第一项 政治会议 72

第二项 约法会议 73

第二节 大总统选举法及其修改 75

第一项 修改前之大总统选举法 75

第二项 修改后之大总统选举法 77

第三节 新约法之基本精神 78

第四节 大总统与总统府之组织 79

第一项 大总统之职权 79

第二项 总统府之组织 82

第一目 政事堂及其附属机关 82

第二目 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 84

第五节 各部官制之变更 84

第一项 各部总长之地位 84

第二项 部之组织 85

第六节 参政院 87

第一项 参政院之组织 87

第二项 参政院之职权 88

第七节 立法院 89

第一项 立法院议员之选举 89

第二项 立法院之职权 95

第三项 议员之特权 96

第四项 立法院之组织 96

第五项 立法院会期及其议事规则 96

第八节 审计院与审计制度 97

第一项 审计院之组织 97

第二项 审计院之职权 98

第三项 审计制度 99

第九节 平政院与行政诉讼制度 99

第一项 平政院之组织 100

第二项 平政院之职权 101

第三项 行政诉讼制度 101

第十节 平政院肃政厅与纠弹制度 103

第一项 肃政厅之组织 103

第二项 肃政厅之职权 104

第三项 纠弹制度 104

第十一节 文官考试制度 105

第十二节 预算制度 106

第十三节 其他各独立机关之设立与变更 107

第一项 将军府 107

第二项 蒙藏院 108

第三项 法律编查会 108

第四项 币制局 109

第五项 全国烟酒事务署 109

第十四节 洪宪帝制政府 110

第一项 帝制运动始末简述 110

第二项 袁世凯之即位准备 112

第十五节 云南起义后之南北两政府 114

第一项 云南起义后之北京政府 114

第二项 云南起义后之南政府 116

第一目 云南组织军政府之经过 116

第二目 军务院之组织 118

第四章 法统争执时期(五年六月至十三年十一月) 123

第一节 自约法恢复至张勋复辟 123

第一项 新旧约法之争执 123

第二项 旧约法恢复后政制之变更 125

第三项 国会第二次解散与复辟 127

第二节 护法运动与南北两政府 128

第一项 北京政府 129

第一目 参议院议员选举法之修改 130

第二目 众议院议员选举法之修改 131

第三目 新国会与新新国会之选举 133

第二项 南政府 134

第一目 国会非常会议与军政府 134

第二目 国会正式会议与军政府之改组 135

第三目 大总统之选举 138

第四目 大元帅府之组织 139

第三节 国会第二次恢复至贿选宪法 140

第一项 法统之恢复及其法律问题 140

第二项 贿选总统与贿选宪法之颁布 141

第三项 贿选宪法中之中央政制 144

第一目 国会 144

第二目 大总统 144

第三目 国务院 145

第五章 法统放弃时期(十三年十一月至十七年五月) 146

第一节 临时执政政府 147

第二节 临时法制院 147

第一项 临时法制院之组织 148

第二项 临时法制院之职权 148

第三节 临时参政院 148

第一项 参政院之组织 149

第二项 参政院之职权 149

第四节 善后会议 150

第一项 善后会议之组织 151

第二项 善后会议之职权 151

第三项 善后会议之会期及其议事 151

第五节 军事善后委员会 152

第一项 军事善后委员会之组织 152

第二项 军事善后委员会之职权 152

第三项 军事善后委员会之议事 152

第六节 财政善后委员会 153

第一项 财政善后委员会之组织 153

第二项 财政善后委员会之职权 153

第三项 财政善后委员会之议事 154

第七节 北京军政府海陆军大元帅 154

第一项 北京军政府成立之经过 154

第二项 海陆军大元帅 155

第八节 北京军政府之国务院 155

第一项 国务会议 155

第二项 国务院及其附属各机关 156

第一目 国务院秘书厅 156

第二目 法制局 156

第三目 铨叙局 156

第四目 统计局 156

第五目 印铸局 157

第九节 北京军政府之行政各部 157

第一项 部之职权  157

第二项 部之组织 158

第十节 礼制馆 160

第六章 初期之国民政府(十四年七月至十七年十月) 163

第一节 党治 163

第一项 国民党之组织概观 163

第二项 国民党与国民政府之关系 167

第三项 中央政治会议及各地政治分会 169

第一目 政治会议及分会沿革 169

第二目 中央政治会议之组织与职权 169

第三目 政治分会之组织与权力 170

第二节 国民政府组织法 172

第一项 沿革 172

第二项 特点 172

第三节 国民政府 173

第一项 国民政府委员 173

第二项 国民政府委员会议 173

第三项 国民政府直辖各处 174

第一目 秘书处 174

第二目 副官处 174

第三目 参事处 175

第四节 行政各部会局 175

第一项 各部会局之职掌 175

第二项 各部会局之组织 177

第一目 各部局之组织 177

第二目 各委员会之组织 178

第五节 军事机关 179

第一项 军事委员会 179

第二项 总司令部 180

第六节 立法权及法制机关 181

第一项 立法 181

第二项 法制机关 182

第一目 法制委员会及法制编审委员会 182

第二目 中央法制委员会 183

第三目 法制局 183

第七节 司法权及司法机关 184

第一项 司法制度概观 184

第二项 大理院及最高法院 185

第八节 监察权及监察机关 186

第一项 监察院 186

第二项 惩吏院及审政院 188

第三项 官吏之惩戒 188

第四项 审计院 190

第五项 审计 191

第九节 国民政府直辖其他机关 192

第一项 外交委员会 192

第二项 各种财政委员会 193

第一目 中央财政委员会 193

第二目 财政监理委员会 193

第三目 预算委员会 193

第四目 中央财政整理委员会 194

第三项 其他各机关195

第七章 近年之国民政府(十七年十月至现今) 202

第一节 党治及训政 202

第一项 训政之确立 202

第二项 国民会议 204

第三项 训政时期约法 204

第四项 中央政治委员会 205

第一目 政治委员会之组织 205

第二目 政治委员会之职权 206

第五项 国防最高委员会 207

第一目 国防最高委员会之产生 207

第二目 国防最高委员会之组织 209

第三目 国防最高委员会之职权 210

第四目 国防最高委员会所属之机关 210

第二节 国民政府组织法 213

第一项 沿革 213

第二项 特点 214

第三节 国民政府 214

第一项 国民政府主席 214

第一目 国民政府主席之选任 214

第二目 国民政府主席之职权 215

第二项 国民政府委员会 216

第一目 国民政府委员之选任 216

第二目 国民政府委员会会议 217

第三目 国民政府委员会之职权 218

第三项 国民政府直辖各处 219

第一目 文官处 219

第二目 参军处 220

第三目 主计处 220

第四节 行政院 221

第一项 行政院之组织 221

第二项 行政院各部署会之职掌 223

第三项 行政院各部署会之组织 224

第一目 各部署之组织 224

第二目 各委员会之组织 225

第四项 国家总动员会议 228

第五项 水利委员会 230

第六项 行政院直属其他机关231

第五节 立法院234

第一项 立法院之组织234

第二项 立法院会议 236

第一目 院会 236

第二目 委员会会议 239

第三项 立法院之职权 239

第四项 立法 240

第一目 立法程序 240

第二目 现行法规之整理 243

第五项 预算 245

第一目 近年来我国办理预算简史 245

第二目 预算程序 246

第六节 司法院 248

第一项 司法院之组织 248

第二项 司法院之职权 249

第三项 司法制度概观 250

第四项 司法院直辖机关 251

第一目 最高法院 251

第二目 公务员惩戒委员会 252

第三目 行政法院与诉愿及行政诉讼 253

第七节 考试院 255

第一项 考试院之组织与职权255

第二项 考选委员会与考选 256

第一目 考选委员会 256

第二目 考选 256

第三项 铨叙部与铨叙 264

第一目 铨叙部 264

第二目 铨叙 264

第八节 监察院 274

第一项 监察院之组织与职权 274

第二项 弹劾与惩戒 276

第一目 弹劾 276

第二目 惩戒 282

第三目 查询与巡回监察 284

第三项 审计部与审计 285

第一目 审计部 285

第二目 审计 286

第九节 国民政府其他各直辖机关 289

第一项 军事机关 290

第一目 战事发生以前之军事机关 290

第二目 战事发生后之军事机关 292

第二项 其他机关 294

第一目 政务官惩戒委员会 295

第二目 稽勋委员会 295

第三目 中央研究院 296

第四目 国史馆筹备委员会 296

第五目 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 296

第六目 西京筹备委员会 297

附录一 历届国会及各次国会法规之修正 315

附录二 民二之宪法会议与宪法起草委员会 318

附录三 民三之国民会议 321

附录四 民十四之国民代表会议 324

附录五 民十四之国宪起草委员会 327

附录六 民十九之扩大会议及所产生之国民政府 328

附录七 民十九之太原中华民国约法草案 330

附录八 民二十一之国难会议 332

附录九 民二十二之国民参政会之拟议 333

附录十 民二十五之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334

附录十一 民二十六之国民大会 339

附录十二 民二十七以来之国民参政会 342

下册第二编 省制 349

第一章 省行政机关 351

第一节 第一期省行政机关 352

第二节 第二期省行政机关 358

第一项 巡按使公署 358

第一目 巡按使 359

第二目 巡按使公署政务厅 359

第三目 政务厅外之其他组织 365

第二项 财政厅 367

第一目 财政厅之组织 367

第二目 财政厅之职权 368

第三项 省政会议机关 369

第三节 第三期省行政机关 370

第一项 教育厅 371

第一目 教育厅之组织 371

第二目 教育厅之职权 372

第二项 实业厅 373

第一目 实业厅之组织 373

第二目 实业厅之职权 375

第三项 警务处 375

第一目 警务处之组织 376

第二目 警务处之职权 378

第四项 省参事会 379

第一目 省参事会之组织 379

第二目 省参事会之职权 381

第四节 第四期省行政机关 381

第一项 省政府委员会 382

第一目 省政府委员 382

第二目 省政府主席 384

第三目 省政府委员会议及其职权 386

第四目 省政府行署之组织与职权 388

第二项 秘书处 389

第一目 秘书处之组织 389

第二目 秘书处之职掌 390

第三项 各厅 390

第一目 各厅之组织 391

第二目 各厅之职掌 394

第四项 各专管处局 397

第一目 保安处 398

第二目 警务处 399

第三目 卫生处 399

第四目 统计处 400

第五目 社会处 400

第六目 合作事业管理处 400

第七目 地政局 401

第八目 会计处 401

第九目 人事处(室) 402

第十目 机构之调整 403

第五项 厅务或处务会议及行政会议 403

第一目 厅务或处务会议 403

第二目 各厅行政会议 404

第六项 合署办公制 406

第五节 省行政机关之职权 408

第六节 省动员会议 412

第二章 地方军政机关 418

第一节 省最高军政机关 418

第一项 概论 418

第二项 省最高军政机关之组织 419

第三项 省最高军政长官之职权 422

第二节 其他地方军政机关 422

第一项 巡阅使 422

第一目 巡阅使暑之组织 423

第二目 巡阅使之职权 426

第二项 护军使 426

第一目 护军使署之组织 426

第二目 护军使之职权 427

第三项 镇守使 427

第一目 镇守使署之组织 428

第二目 镇守使之职权 429

第四项 绥靖主任 429

第一目 绥靖主任公署之组织 429

第二目 绥靖主任之职权 430

第三章 省议会 433

第一节 省议员 433

第一项 省议员之选举 433

第一目 选举人及当选人之资格 434

第二目 初选举 435

第三目 复选举 439

第二项 省议员之任期 441

第三项 省议员之权利与义务 442

第二节 省议会之组织 442

第三节 省议会会议 443

第四节 省议会之职权 444

第四章 省临时参议会 447

第一节 省临时参议员 447

第一项 省临时参议员之名额 447

第二项 省临时参议员之推选 449

第三项 省临时参议员之任期 450

第四项 省临时参议员之权利与义务 450

第二节 省临时参议会之组织 451

第三节 省临时参议会会议 451

第四节 省临时参议会之职权 453

第五章 省司法机关 455

第一节 司法筹备处 455

第二节 法院编制法下省司法机关 457

第三节 法院组织法下省司法机关 462

第四节 省司法行政之监督 464

第六章 特别区域行政机关 467

第一节 京兆特别区域行政机关 467

第一项 京兆特别区域行政机关之组织 468

第二项 京兆特别区域行政长官之职权 469

第二节 热察绥之行政机关 470

第三节 东省特别区行政机关 471

第四节 西康之行政机关 472

第一项 西康政制之沿革 473

第二项 西康建省委员会 474

第五节 省与中央间之组织 477

第一项 国民政府西南政务委员会 477

第二项 行政院驻平政务整理委员会 478

第三项 冀察政务委员会 478

第七章 省县间之行政组织 480

第一节 道制 480

第一项 道之存废 480

第二项 道行政公署 481

第三项 道行政长官之职权 483

第二节 各省特有之中间组织 487

第一项 广东行政委员制 487

第二项 广西行政督察委员制 487

第三项 江西党政委员分会制 488

第四项 安徽首席县长制 489

第五项 江苏行政区监督制 490

第六项 浙江县政督察专员制 490

第七项 江西区长官制 491

第八项 新疆区行政长制 492

第九项 云南殖边督办公署 493

第三节 行政督察专员制 494

第一项 概论 494

第二项 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之组织 497

第一目 行政督察专员 497

第二目 行政督察专员之僚属 500

第三目 区保安司令部 502

第四目 战时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及区保安司令部之合并组织 503

第三项 行政督察专员之职权 503

第三编 县制 511

第一章 县组织法规沿革 513

第一节 清末之县组织法规 513

第一项 各省官制通则 513

第二项 府厅州县地方自治章程 514

第二节 北京政府时代之县组织法规 515

第一项 民元至民四之县组织法规 515

第二项 民四至民十之县组织法规 516

第三项 民十以后之县组织法规 517

第三节 国民政府成立后之县组织法规 518

第一项 国民政府初期之县组织法规 518

第二项 十七年至二十三年之县组织法规 518

第三项 二十三年以来之县组织法规 521

第四项 二十七年以来之县组织规定 523

第五项 宪政时期之县组织规定 527

第四节 总述 528

第二章 县行政机关 531

第一节 县行政长官 531

第一项 北京政府时代之县知事 531

第一目 县知事之资格及任用 532

第二目 县知事之职权 534

第二项 民十前后各自治省之县长 536

第一目 县长之资格任用及任期 536

第二目 县长之职权 537

第三项 国民政府成立后之县长 538

第一目 县长之资格任用及任期 538

第二目 县长之职权 540

第二节 秘书 543

第三节 局与科 544

第一项 局 546

第一目 北京政府时代之局所 546

第二目 国民政府成立后之局 548

第二项 科 554

第一目 北京政府时代之科 554

第二目 国民政府成立后之科 555

第四节 县行政人员之任用 558

第一项 北京政府时代县行政人员之任用 558

第二项 国民政府成立后县行政人员之任用 559

第五节 县参事会 561

第一项 县参事会之组织 561

第二项 县参事会会议 562

第三项 县参事会之职权 562

第六节 县政会议与县行政会议 562

第一项 县政会议 562

第二项 县行政会议 564

第七节 县之其他行政机关或人员 564

第一项 县佐 565

第二项 县征收机关 566

第三项 县会计及统计机关 567

第四项 委员会及其他机关 569

第一目 委员会 569

第二目 其他各机关 574

第三章 县议会及县参议会 584

第一节 北京政府时代之县议会 585

第一项 民三以前之县议事会 585

第一目 县议员 585

第二目 县议事会之组织及会议 588

第三目 县议事会之职权 589

第二项 民十前后各自治省之县议会 590

第一目 县议员 590

第二目 县议会之组织及会议 593

第三目 县议会之职权 593

第二节 国民政府成立后之县参议会 595

第一项 民二十后广东省之县参议会 596

第一目 县参议员 596

第二目 县参议会之组织及会议 597

第三目 县参议会之职权 598

第二项 扶植自治时期之县参议会 598

第一目 县参议员 598

第二目 县参议会之组织及会议 601

第三目 县参议会之职权 602

第三项 县各级组织纲要下之县参议会 602

第一目 县参议员 603

第二目 县参议会之组织及会议 605

第三目 县参议会之职权 606

第四章 县司法机关 610

第一节 北京政府时代之县司法机关 611

第一项 普通法院 611

第一目 地方审判厅检察厅 611

第二目 初级审判厅检察厅 612

第三目 地方分庭 613

第四目 地方刑事简易庭 613

第二项 兼理司法法院 614

第一目 审检所 614

第二目 县司法公署 614

第三目 县知事兼理司法 615

第二节 国民政府成立后之县司法机关 616

第一项 普通法院 616

第一目 地方法院 616

第二目 地方法院分院 618

第二项 兼理司法法院——县司法处 618

第五章 县之下级组织 621

第一节 民三以前县之下级组织——城镇乡 621

第二节 民十前后晋滇等省县之下级组织 622

第一项 山西省之区村 622

第二项 云南省之市村 624

第三节 十七年至二十三年县之下级组织 626

第四节 二十三年以来县之下级组织 631

第五节 县各级组织纲要下县之下级组织 632

第六节 各特殊省份县之下级组织 638

第一项 “剿匪”省份县之下级组织 638

第二项 广东广西两省县之下级组织 638

第一目 广东省县之下级组织 638

第二目 广西省县之下级组织 639

第六章 各省县组织概略 642

第一节 县各级组织纲要实施以前 642

第二节 县各级组织纲要实施以后 663

第四编 市制 681

第一章 市组织法规沿革 683

第二章 北京政府时代之市制 685

第一节 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 685

第一项 城镇之地位 685

第二项 城镇之组织 686

第一目 董事会 686

第二目 议事会 687

第三目 两者之关系 688

第三项 京师地方自治章程 688

第四项 江苏暂行市乡制 689

第二节 广州市暂行条例 690

第一项 市之地位 690

第二项 市之组织 691

第一目 行政机关 691

第二目 立法机关 691

第三目 市审计处 693

第三节 各省宪中之市制 693

第四节 市自治制 694

第一项 市之地位 694

第二项 市之组织 695

第一目 执行机关 695

第二目 立法机关 696

第三目 两者之关系 697

第三项 市自治制之实施 697

第五节 淞沪市自治制 698

第一项 市之地位 698

第二项 市之组织 699

第一目 执行机关 699

第二目 立法机关 700

第三目 两者之关系 700

第三章 国民政府成立后之市制 702

第一节 十七年与十九年市组织法702

第一项 市之地位 703

第二项 市之组织 706

第一目 执行机关 706

第二目 立法机关 710

第三目 市之下级组织 717

第二节 市组织法之修订进行 721

第三节 三十二年市组织法 724

第一项 市之地位 725

第二项 市之组织 725

第一目 执行机关 725

第二目 立法机关 726

第三目 市之下级组织 726

第四节 市临时参议会 728

第四章 各市组织概略 732

第一节 直隶于行政院之市 733

第二节 隶属于省政府之市 745

第三节 筹备中之市 758

附录 已裁废之市 759

参考书目(一) 764

参考书目(二) 77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