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报告 2011【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ISBN:9787502376512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340页
- 文件大小:66MB
- 文件页数:366页
- 主题词:科学技术-技术发展-研究报告-中国-2011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报告 2011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综述2
第一节 “十二五”科技工作总体部署2
一、总体战略思路2
二、专项规划布局3
三、科技计划体系4
四、政策保障措施5
第二节 科技创新能力7
一、科技资源配置7
二、科技创新能力8
三、高技术产业化9
第三节 科技支撑和引领发展转型10
一、实施科技重大专项10
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10
三、传统产业结构升级11
四、农业创新创业11
五、发展民生科技11
第四节 科技宏观管理与改革12
一、完善法规政策环境12
二、加强科技管理的统筹协调13
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13
四、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14
五、推动科技对外开放与合作15
六、推进科普事业不断发展16
第二章 国家创新体系与政策法规建设18
第一节 技术创新18
一、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实施18
二、转制院所创新能力建设18
三、新型研发组织的发展19
第二节 知识创新20
一、高等学校20
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21
三、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创新与服务能力建设23
第三节 国防科技创新24
一、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机制改革24
二、军民结合产业发展24
第四节 区域创新25
一、区域战略规划激励区域创新25
二、区域创新各具特色26
第五节 科技中介27
一、技术市场27
二、生产力促进中心28
三、科技企业孵化器28
四、大学科技园29
五、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30
六、科技评估30
第六节 科技政策与法规31
一、《科学技术进步法》立法后评估31
二、地方推进《科学技术进步法》配套法规制定32
三、自主创新政策制定和落实33
第三章 国家科技计划改革与部署36
第一节 国家科技计划总体部署36
一、基本框架36
二、国家科技计划与科技规划37
第二节 国家科技计划定位与重点38
一、国家科技重大专项38
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含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38
三、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39
四、国家科技支撑计划39
五、国际科技合作计划39
六、政策引导类科技计划40
七、其他计划40
八、创新人才推进计划41
九、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建设41
第三节 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41
一、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41
二、调整科技计划资源的配置方式42
三、调整完善计划管理制度42
四、调整优化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程序43
第四节 国家科技计划经费管理改革45
一、提升预算管理水平45
二、强化经费支出的科学管理45
三、加强经费监督检查46
第四章 科技人才队伍48
第一节 国家中长期科技人才发展规划与重要政策48
一、《科技人才规划》颁布实施48
二、专项科技人才规划陆续出台49
三、促进女性科技人才发展的系列政策出台50
第二节 科技人力资源状况51
一、科技人力资源51
二、研究发展人员队伍51
三、留学回国人员51
第三节 科技人才培养53
一、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53
二、博士后人才培养54
三、国家科技计划与人才培养55
四、自然科学基金与科技人才培养56
五、科技人才培训56
第四节 科技人才重大工程与人才计划56
一、千人计划56
二、创新人才推进计划57
三、其他人才计划58
四、地方人才计划与人才引进工作58
第五章 科技投入与科技金融62
第一节 宏观科技投入62
一、全社会科技投入62
二、中央和地方政府科技投入64
三、科技投入重点政策措施66
第二节 科技经费管理68
一、科技经费管理制度建设68
二、科技经费管理实践68
三、地方科技经费管理实践72
第三节 科技和金融结合73
一、科技和金融结合的工作机制建设73
二、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推进74
三、科技和金融结合各领域的重要进展75
第六章 科技创新基础能力80
第一节 重大科学工程80
一、重大科学工程发展情况80
二、重大科学工程取得的成就81
三、典型案例81
第二节 研究实验基地建设83
一、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83
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5
三、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85
第三节 科研条件建设86
一、创新方法86
二、科研条件资源自主创新87
三、国家综合服务实验基地建设与运行87
第四节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89
一、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进展89
二、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调查及共享机制建设90
三、科技资源共享政策法规与标准规范体系建设90
第五节 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91
一、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试点建设91
二、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案例91
第七章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4
第一节 “十二五”时期总体部署94
一、指导思想和实施原则94
二、发展目标95
三、任务部署95
第二节 2011年任务部署和组织推进97
一、2011年任务部署97
二、协同创新,推进任务实施97
三、突出重点,强化监督评估99
四、强化队伍建设,凝聚培养人才100
五、完善政策制度,提高管理水平100
第三节 重要科研进展与成果101
一、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101
二、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103
三、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105
四、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106
五、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108
六、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109
七、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111
八、重大新药创制112
九、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114
十、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117
一、大型飞机119
第八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122
第一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部署122
一、加强规划引导,引领重点领域快速健康发展122
二、强化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122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社会投入新兴产业124
四、发挥高新区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产业布局的优化125
第二节 关键技术突破与攻关125
一、节能环保125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127
三、生物128
四、高端装备制造130
五、新能源131
六、新材料133
七、新能源汽车135
第三节 科技产业化工程137
一、十城万盏137
二、中国云138
三、生物种业138
四、智能制造139
五、金太阳139
六、先进稀土材料140
七、十城千辆140
第九章 科技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与节能减排科技进步144
第一节 工作进展144
一、科技应对全球气候变化144
二、节能减排科技进步145
第二节 研发进展148
一、重大基础科学研究148
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148
第三节 产业化与示范应用151
一、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工程151
二、技术推广及产业化152
第十章 基础研究158
第一节 基础研究发展概况158
一、基础研究总体部署158
二、经费和人员投入情况159
三、国际科学论文发表情况159
第二节 基础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160
一、数学160
二、物理学160
三、化学160
四、天文学161
五、地球科学161
六、生物科学161
七、新兴交叉学科162
第三节 面向国家需求的关键科学问题162
一、农业科学163
二、能源科学164
三、信息科学164
四、资源环境科学165
五、健康科学166
六、材料科学167
七、制造与工程科学168
八、综合交叉科学169
第四节 重大科学研究计划169
一、纳米研究169
二、量子调控研究170
三、蛋白质研究171
四、发育与生殖研究172
五、干细胞研究172
六、全球变化研究174
第五节 科技基础性工作175
一、部署情况175
二、重要进展175
第六节 磁约束核聚变研究177
一、部署情况177
二、重要进展177
第十一章 前沿技术180
第一节 信息技术180
一、高性能计算技术180
二、通信技术181
三、虚拟现实技术182
四、信息安全技术182
第二节 生物和医药技术183
一、干细胞技术183
二、合成生物学183
三、基因组学技术183
四、蛋白质工程技术184
五、药物分子设计技术184
第三节 新材料技术184
一、新型功能材料184
二、先进结构材料与复合材料185
三、纳米材料与器件185
四、新型电子材料与器件186
五、材料设计与制备186
第四节 先进制造技术186
一、现代制造集成技术186
二、智能机器人技术187
三、极端制造技术188
四、重大产品和重大设施寿命预测技术188
第五节 先进能源技术189
一、燃料电池技术189
二、清洁煤技术190
三、低碳能源技术190
四、核能技术191
第六节 海洋技术191
一、海洋环境监测技术191
二、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技术191
三、深海探测与作业技术192
四、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技术192
第七节 资源环境技术193
一、矿产资源高效勘察与开发利用技术193
二、复杂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技术194
三、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新技术194
四、环境健康与风险评价技术195
第八节 现代农业技术195
一、植物分子设计与品种创制技术195
二、动物分子与细胞工程育种技术196
三、农业生物环境控制与修复技术197
四、农业生物制剂创制技术197
五、农林生物质高效转化技术197
六、数字农业技术与装备197
七、食品制造与安全技术198
第九节 现代交通技术198
一、汽车前沿技术198
二、高速列车技术199
三、智能交通技术199
第十节 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199
一、地球观测技术199
二、导航定位技术200
三、地理信息系统技术201
第十二章 农业与农村科技创新创业204
第一节 科技工作重点和基本安排204
一、部署统筹城乡科技发展204
二、推进农村科技创业与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204
三、加强新农村建设民生科技工作205
四、加快农村科技创新与现代农业建设205
五、实施科技工程和重大项目205
六、实施农村领域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205
第二节 农业产业关键技术205
一、农林高效生产205
二、食品加工与现代物流207
三、农业生物种业207
四、农业防灾减灾208
五、农林生态环境208
六、现代农机装备与农用物资209
七、农林生物质综合利用与生物质资源209
八、现代海洋农业210
九、农村与农业信息化210
第三节 村镇建设和农村民生关键技术211
一、村镇发展211
二、村镇社区建设213
第四节 农村科技能力建设216
一、农业领域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6
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18
第五节 农村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218
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218
二、先进实用技术示范219
三、星火产业带219
第六节 农村科技创业与服务体系建设220
一、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220
二、星火培训和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培养222
三、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223
第七节 促进农村发展科技行动224
一、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224
二、科技兴县(市)工作226
三、科技促进三峡移民开发工作226
第十三章 高新技术产业与高新区发展228
第一节 高技术产业发展228
一、高技术产业生产经营228
二、企业办研发机构与技术改造228
三、新产品开发和生产230
第二节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230
一、国家高新区经济发展230
二、国家高新区从业人员231
三、国家高新区创新成效232
第三节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233
一、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33
二、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34
三、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37
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38
第四节 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239
一、火炬计划239
二、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240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241
四、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特色产业基地243
五、高技术产业化专项245
第五节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246
一、“十二五”现代服务业科技工作的思路和部署246
二、2011年现代服务业科技工作247
第十四章 传统产业科技进步250
第一节 传统产业技术升级思路和部署250
一、主要思路250
二、重点部署251
三、支持政策252
第二节 传统产业升级发展253
一、攻克关键瓶颈技术253
二、发展关键材料和基础件253
三、研发扩散关键共性技术253
四、示范推广先进适用技术253
五、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254
第三节 重点产业科技进步255
一、装备制造255
二、船舶258
三、汽车260
四、钢铁261
五、有色金属262
六、石化262
七、建材263
八、轻工263
九、纺织264
第十五章 社会发展科技进步268
第一节 人口与健康268
一、计划生育与优生优育268
二、重大疾病防治与实用卫生技术268
三、药品安全关键技术270
四、新型医疗仪器与设备270
五、中药现代化272
第二节 城镇化与城市发展272
一、城镇体系规划与动态监测技术272
二、城市功能提升与空间节约利用技术272
三、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技术273
四、城市生态居住环境质量保障技术274
五、城市信息平台技术274
第三节 公共安全274
一、生产安全274
二、食品安全275
第四节 防灾减灾276
一、气象灾害276
二、地震、地质灾害277
第五节 资源高效开发利用278
一、水资源278
二、矿产资源279
三、土地资源280
第六节 污染控制与生态保护281
一、水和空气污染控制281
二、固体废弃物资源化281
三、生态保护与治理282
第七节 可持续发展实验与示范283
第八节 文物保护等其他社会事业发展283
一、文物保护283
二、体育284
第十六章 区域科技发展与地方科技工作286
第一节 重点区域科技工作286
一、推动东部地区创新发展286
二、推进中部地区产业转型287
三、促进西部地区科技发展288
四、加强东北地区科技工作289
第二节 部省会商289
一、基本进展289
二、主要成效289
第三节 民族与边疆科技工作290
一、科技援藏290
二、科技援疆292
三、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科技工作293
第四节 地方科技工作重要进展294
一、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294
二、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296
三、基层科技工作296
第五节 科技扶贫工作297
一、深化开展定点帮扶工作297
二、加强扶贫点信息化水平298
三、开展科技扶贫培训298
四、加大科技成果引进与转化力度298
第十七章 科技对外开放与合作300
第一节 “十二五”重点任务和部署300
一、《国际科技合作“十二五”专项规划》300
二、各部门国际科技合作规划301
第二节 与发达国家的双边科技合作302
一、中美科技合作302
二、中欧科技合作303
三、中俄科技合作305
四、中日和中韩科技合作305
五、与其他国家的科技合作306
第三节 多边科技合作307
一、利用多边机制推动多边合作307
二、一系列大科学工程和国际大科学计划取得新进展309
第四节 国际科技合作能力建设311
一、国际科技合作项目311
二、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12
三、国际人才引进和合作313
四、国际科技合作成果显著314
第五节 与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合作及对外援助316
一、与非洲国家的科技合作316
二、与拉美国家的科技合作317
三、与东南亚、东北亚及南亚国家的科技合作318
四、与中亚国家的科技合作318
五、对外科技培训318
第六节 与港澳台地区的科技交流与合作319
第十八章 科普事业322
第一节 科普政策322
一、国家“十二五”科技规划关于科普工作的部署322
二、地方“十二五”科普工作规划322
三、《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323
第二节 科普能力建设323
一、科普队伍建设323
二、科普经费投入325
三、科普基础设施建设326
四、科普出版与传媒328
五、国家科普能力建设论坛328
第三节 科普活动与事件329
一、全国科技活动周329
二、全国科普日330
三、农村科普331
四、青少年科普332
五、特色科普活动333
六、科普事件333
附录336
表1 科技人员336
表2 科技经费336
表3 科技产出337
表4 高技术产业337
表5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39
热门推荐
- 1072820.html
- 101456.html
- 1763923.html
- 952524.html
- 3863366.html
- 2040.html
- 54773.html
- 1950423.html
- 3548970.html
- 299343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8368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9745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6022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7327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1712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7786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421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8645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2245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6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