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
  • 贾玉英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7010042411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572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587页
  • 主题词:监察-政治制度-历史-中国-古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 录1

序 言1

第一章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产生与发展概况1

第一节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产生与发展问题的研究状况1

一、关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产生问题的几种看法1

二、关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问题的研究状况3

第二节中国古代中央监察制度的发展概况4

一、中央监察制度的萌芽与确立阶段——战国秦汉4

二、中央监察制度的缓慢发展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4

三、中央监察制度的长足发展阶段——隋唐五代7

四、中央监察制度的融合阶段——宋辽金元9

五、中央监察制度的合一阶段——明清13

第三节中国古代地方监察制度发展概况14

一、地方监察制度的萌芽与确立——战国秦汉15

二、地方监察制度的变化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16

三、地方监察制度的发展——隋唐五代19

四、地方监察制度的融合——宋辽金元21

五、地方监察制度的高度发展——明清25

第二章中国古代御史制度36

第一节中国古代御史制度的确立与变迁36

一、秦汉御史制度的确立36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御史制度的演变37

第二节隋唐五代时期御史制度的发展40

一、隋唐御史台三院制度的确立40

二、唐朝御史制度的变迁42

三、唐朝御史制度的执行状况47

四、五代的御史制度48

第三节宋朝御史制度53

一、宋代御史台的组织结构及其变化53

二、宋代御史台的职能59

三、宋代御史的风闻言事80

第四节辽、西夏、金朝的御史制度82

一、辽朝的御史制度82

二、西夏的御史制度84

三、金朝的御史制度85

第五节元代与明朝初年的御史制度92

一、元代的御史制度92

二、明朝初年罢御史台置都察院97

一、中国古代言谏官的产生与演变114

第一节中国古代言谏制度的产生与演变114

第三章中国古代谏官制度114

二、隋唐时期谏官与封驳官制度的分离117

第二节唐朝与五代十国的谏官制度118

一、唐朝的谏官制度118

二、五代十国的谏官制度123

第三节宋代的谏官制度124

一、宋代谏官的变化124

二、宋代谏官的组织结构126

三、宋代谏官的职能127

四、宋代的台谏合一134

第四节辽、金诸朝的谏官制度140

一、辽朝的谏官制度140

二、金朝的谏官制度142

一、元代谏官与御史制度的合一144

第五节元代与明朝初年的谏官制度144

二、明朝初年谏官的设置与废除145

第四章中国古代封驳制度154

第一节隋唐时期的封驳制度154

一、隋朝门下省封驳制度的确立154

二、唐代的门下省封驳制度156

第二节宋代封驳制度163

一、宋代的封驳机构和封驳官163

二、宋代封驳官的职能170

第三节辽、金、元诸朝的封驳制度186

一、辽朝的封驳制度186

二、金朝的封驳制度187

三、元朝的封驳制度189

一、明朝都察院的创设与组织结构201

第五章明清时期的都察院与六科给事中制度201

第一节明清时期的都察院制度201

二、明朝都察院的职能202

三、清朝都察院的设置与组织结构207

四、清朝都察院的职能210

第二节明清时期的六科给事中制度214

一、明朝六科给事中制度的创置与组织结构214

二、明朝六科给事中的职能215

三、清朝六科给事中的设置与组织结构219

四、清朝六科给事中的职能219

第六章中国古代地方监察制度223

第一节秦汉时期的地方监察制度223

一、秦朝的地方监察制度223

二、西汉的地方监察制度224

三、东汉的地方监察制度228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方监察制度232

一、三国时期的地方监察制度232

二、两晋时期的地方监察制度235

三、十六国时期的地方监察制度238

四、南朝的地方监察制度239

五、北朝的地方监察制度243

第三节隋唐五代的地方监察制度245

一、隋朝的地方监察制度245

二、唐朝的地方监察制度246

三、五代的地方监察制度253

第四节宋代的地方监察制度255

一、宋代地方监察体制的变革255

二、宋代路级监察制度256

三、宋代府州军监级监察制度272

第五节辽、金、元时期的地方监察制度279

一、辽朝的地方监察制度279

二、金朝的地方监察制度280

三、元朝的地方监察制度282

第六节明清时期的地方监察制度287

一、明朝的地方监察制度287

二、清朝(鸦片战争以前)的地方监察制度301

第七章中国古代监察官的选任与考核制度325

第一节中国古代监察官的选任制度325

一、中国古代统治者对监察官选任重要性的认识325

二、中国古代监察官的选任标准328

三、中国古代监察官的选任方式340

第二节中国古代监察官的考核制度348

一、汉晋时期考核制度的初步发展349

二、唐宋时期考课体系的形成350

三、金、元时期的廉察、廉访与计年考核制354

四、明清时期考核体系的严密和完备355

五、对中国古代监察官考核制度的评价357

第八章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征与利弊363

第一节中国古代中央监察制度的特征与利弊363

一、中国古代中央监察制度的特征363

二、中国古代中央监察制度的作用与弊端370

第二节中国古代地方监察制度的特征与利弊374

一、中国古代地方监察制度的特征374

二、中国古代地方监察制度的作用与弊端376

第一节中国古代君主的求谏与纳谏381

一、越王勾践折节纳谏381

第九章中国古代君主的求谏、纳谏与拒谏381

二、刘邦纳谏还军霸上383

三、汉文帝纳谏从善385

四、唐太宗虚己求谏387

五、武则天置铜匦求谏389

六、宋仁宗纳谏遣女390

七、金世宗孜孜求谏391

八、元英宗告谕拜住毋忘规谏393

九、明仁宗引过求谏394

十、康熙帝允许风闻言事396

第二节中国古代君主的拒谏398

一、夏桀拒谏杀关龙逢398

二、商纣王拒谏肆意妄为399

三、周厉王弭谤拒谏401

四、吴王夫差拒伍子胥谏赦越王勾践402

五、秦始皇拒谏立威404

六、项羽拒谏失天下406

七、汉桓帝拒谏杀李云409

八、袁绍拒谏杀田丰410

九、吴帝孙皓拒谏诛贤412

十、梁武帝拒贺琛谏415

十一、陈后主刚愎杀谏臣417

十二、隋炀帝憎谏讳亡419

十三、唐玄宗拒谏招祸乱421

十四、宋高宗拒谏屈辱求和423

十五、完颜亮拒谏杀祁宰426

十六、元英宗拒谏杀直臣428

十七、明太祖拒谏杀叶伯巨429

十八、乾隆帝拒谏南巡432

第十章中国古代臣子的婉谏、直谏与强谏443

第一节先秦诸子论谏诤443

一、孔子论谏诤443

二、孟子论广开言路445

三、荀子论兼听则明447

四、韩非子论谏说之难448

第二节中国古代臣子的婉谏451

一、优孟讽谏楚庄王贱人贵马451

二、晏婴讽谏齐景公踊贵刑残452

三、邹忌讽齐威王纳谏453

四、触龙说赵太后455

五、庄辛讽谏楚襄王乐而忘忧456

六、司马相如作赋讽谏汉武帝458

七、苏威微言讽谏隋炀帝460

八、长孙后循礼规谏唐太宗461

九、柳公权作诗讽谏唐文宗462

十、萧文妃作歌讽谏辽天祚帝464

十一、王禹偁献端拱箴谏宋太宗464

十二、杨伯雄讽谏海陵王466

十三、耶律楚材规谏窝阔台467

十四、廉希宪讽谏元世祖469

十五、阿丑戏谏明宪宗471

十六、魏象枢借天变规谏清皇帝472

十七、蒋伊绘图谏康熙帝475

十八、博尔奔察善谏乾隆帝477

一、叔向谏晋平公广开言路479

二、史鳅尸谏卫灵公进贤去邪479

第三节中国古代臣子的直谏479

三、贾山至言汉文帝以秦亡为鉴480

四、汲黯谏责汉武帝482

五、刘向规谏汉成帝483

六、王符论君主兼听纳谏与正身486

七、张昭谏孙权488

八、杨阜谏魏明帝盛治宫室490

九、王猛临终谏苻坚勿南征492

十、高允谏责北魏文成帝过失495

十一、裴矩佞隋忠唐之谏497

十二、魏征谏唐太宗居安思危498

十三、褚遂良渐谏唐太宗500

十四、吴兢规谏唐玄宗501

十五、陆贽规谏唐德宗503

十六、元稹上疏唐宪宗论谏职506

十七、白居易论谏官秩卑选重508

十八、田锡直言进谏宋太宗与宋真宗510

十九、苏洵论谏诤512

二十、杨云翼谏金宣宗伐宋515

二十一、刘秉忠谏元世祖广开言路516

二十二、田大益上疏明神宗论君德缺失518

二十三、沈文奎力谏皇太极520

二十四、孙嘉淦以直谏有声522

二十五、黄爵滋谏清道光帝严禁鸦片523

第四节中国古代臣子的强谏526

一、鲍叔牙谏齐桓公勿忘昔时之艰526

二、茅焦冒死切谏秦王迁母528

三、朱云折槛谏汉成帝529

四、辛毗力谏魏文帝和魏明帝531

五、陈元达锁腰谏刘聪533

六、古弼极谏魏太武帝535

七、郭祖深舆榇谏梁武帝536

八、乐运舆榇谏北周宣帝537

九、刘行本掷笏谏隋文帝540

十、刘栖楚磕额谏唐敬宗540

十一、包拯切谏宋仁宗宠私外戚541

十二、陈禾碎衣谏宋徽宗543

十三、彻里极谏元世祖宠信桑哥544

十四、李时勉谏明仁宗放纵546

十五、海瑞冒死谏明世宗547

后记563

主要征引书目56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