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临床免疫学基础【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临床免疫学基础
  • 孟繁平等主编 著
  • 出版社: 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484044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263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28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临床免疫学基础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基础免疫学1

第一章抗原1

第一节抗原的免疫原性与1

特异性1

目 录1

一、异物性2

二、抗原的特异性2

三、共同抗原和交叉反应3

第二节影响抗原免疫应答的4

因素4

一、抗原分子的理化特性4

第三节抗原的分类5

一、根据产生抗体时需否Th细胞参与而分类5

二、宿主方面的因素5

三、免疫方法的影响5

二、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而分类6

第四节超抗原和佐剂6

一、超抗原6

二、佐剂7

第二章免疫球蛋白8

第一节免疫球蛋白的结构8

一、基本结构8

二、功能区10

三、水解片段11

第二节抗体的功能12

第三节各类免疫球蛋白的13

特性13

一、IgG13

二、IgA13

三、IgM13

四、IgD14

五、IgE14

第四节免疫球蛋白的抗原性15

一、同种型15

二、同种异型15

一、免疫球蛋白的基因库16

三、独特型16

第五节免疫球蛋白的基因16

二、抗体产生的多样性19

第六节抗体的人工制备19

一、多克隆抗体19

二、单克隆抗体20

三、基因工程抗体21

第七节免疫球蛋白异常22

一、多克隆高免疫球蛋白血症22

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22

三、低(无)免疫球蛋白血症22

一、补体系统的组成24

二、补体系统的命名24

第三章补体系统24

第一节补体系统的组成及理化性质24

三、补体的理化性质25

四、补体的代谢26

第二节补体系统的激活27

一、补体激活的经典途径27

二、补体激活的MBL途径29

三、补体激活的旁路途径30

四、补体活化的共同末端效应31

第三节补体激活的调节32

一、补体的自身调节32

二、调节因子的作用33

一、补体受体1(CR1)35

第四节补体受体35

二、补体受体2(CR2)36

三、补体受体3(CR3)36

四、补体受体4(CR4)36

第五节补体的生物学功能37

一、补体介导的细胞溶解38

二、调理作用38

三、参与炎症反应38

四、清除免疫复合物38

五、免疫调节作用39

六、补体与其他酶系统的相互作用39

三、补体受体缺陷40

二、补体调节蛋白的缺陷40

第六节补体系统与疾病40

一、补体固有成分的遗传性缺陷40

第四章免疫系统41

第一节免疫器官41

一、中枢免疫器官41

二、外周免疫器官42

三、淋巴细胞的归巢与再循环44

第二节免疫细胞45

一、T淋巴细胞45

二、B淋巴细胞51

三、NK细胞53

四、抗原提呈细胞54

五、其他免疫细胞56

一、细胞因子57

第三节免疫分子57

二、白细胞分化抗原61

三、黏附分子62

第五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65

第一节MHC结构65

一、小鼠的MHC——H-2系统66

二、人的MHC——HLA复合体66

第二节HLA分子的分布、结构与功能68

一、HLA分子的组织分布69

二、HLA分子结构69

三、HLA分子的功能71

二、单元型与连锁不平衡73

一、多态性73

特点73

第三节HLA复合体的遗传73

第四节HLA的医学意义75

一、HLA分型的临床应用75

二、HLA与疾病关联75

三、HLA抗原表达异常与疾病的关系76

第六章免疫应答78

第一节抗原识别78

一、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78

二、B细胞对抗原的识别79

第二节体液免疫应答79

一、TD抗原引起的免疫应答79

三、体液免疫应答的一般规律83

二、TI抗原引起的免疫应答83

第三节细胞免疫应答84

一、CD4+Th1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84

二、CD8+Tc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84

三、细胞免疫的生物学效应86

第七章免疫耐受87

第一节免疫耐受的形成条件87

一、抗原方面的因素88

二、机体因素89

第二节免疫耐受的形成机制90

一、中枢免疫耐受90

二、外周免疫耐受90

一、免疫耐受的建立和维持91

终止91

第三节免疫耐受的维持和91

二、免疫耐受的终止92

第四节免疫耐受的意义92

一、建立免疫耐受92

二、打破免疫耐受93

第八章免疫调节95

第一节免疫分子的调节95

一、抗原的免疫调节作用95

二、抗体的免疫调节作用95

三、免疫复合物的免疫调节作用96

四、补体的免疫调节作用96

五、激活性和抑制性受体的免疫调节作用96

二、T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97

第二节免疫细胞的调节97

一、APC的免疫调节作用97

三、独特型网络和免疫调节98

四、凋亡对免疫应答的负反馈调节99

第三节神经内分泌的调节100

一、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免疫系统的调节100

二、免疫系统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100

第四节基因的调节100

一、MHC对T细胞的调节101

二、MHC对B细胞的调节102

一、发生机制103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103

第九章超敏反应103

第二篇临床免疫学103

二、临床常见疾病107

三、防治原则108

第二节Ⅱ型超敏反应109

一、发生机制109

二、临床常见疾病110

第三节Ⅲ型超敏反应112

一、发生机制112

二、临床常见疾病113

一、发生机制114

第四节Ⅳ型超敏反应114

二、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115

三、Ⅳ型超敏反应的局部与全身反应116

第十章 自身免疫病118

第一节自身免疫病的发生118

因素118

一、机体因素118

二、诱发因素119

三、T、B细胞活化信号的出现120

二、出现自身抗原与自身反应性T、B细胞的接触机会120

四、通过Th细胞旁路激活B120

细胞120

机制120

第二节自身免疫病的发生120

一、禁忌株突变120

五、激活诱导的凋亡机制障碍121

六、免疫调节异常121

第三节 自身免疫病的损伤机制121

一、Ⅱ型超敏反应引起的自身组织细胞损伤122

二、自身抗体模拟或阻断天然配体的结合122

三、Ⅲ型超敏反应引起的自身组织细胞损伤123

四、IV型超敏反应引起的自身组织细胞损伤123

第四节自身免疫病的123

免疫诊断和治疗123

一、自身免疫病的免疫诊断123

检测124

二、自身免疫病的主要实验124

三、自身免疫病的治疗125

第五节 自身免疫病的免疫学126

特征126

一、系统性红斑狼疮127

二、类风湿性关节炎128

三、多发性硬化症128

四、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129

五、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129

六、重症肌无力130

七、甲状腺毒症131

第十一章免疫缺陷病132

第一节原发性免疫缺陷病133

二、原发性T细胞缺陷病135

一、原发性B细胞缺陷病135

三、联合免疫缺陷136

四、吞噬细胞缺陷137

五、补体系统缺陷138

第二节继发性免疫缺陷病138

一、继发性免疫缺陷的常见138

原因138

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139

二、活体组织检查141

一、淋巴细胞计数和外周血象检查141

免疫诊断与治疗141

第三节免疫缺陷病的141

三、医源性免疫缺陷141

三、T细胞免疫缺陷病的检查142

四、B细胞免疫缺陷病的检查143

五、吞噬细胞免疫缺陷病的144

检查144

六、补体系统免疫缺陷病的144

检查144

七、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的检查144

八、免疫缺陷病的治疗原则145

一、免疫增殖病的发病原因146

机制146

第一节免疫增殖病的发生146

第十二章免疫增殖病146

二、免疫增殖病的病理机制147

第二节免疫增殖病的分类及148

免疫诊断148

一、免疫增殖病的分类148

二、浆细胞恶性增生病的免疫诊断149

第三节常见的免疫增殖病150

一、巨球蛋白血症150

二、多发性骨髓瘤150

三、重链病152

一、屏障结构154

第一节非特异性免疫154

第十三章抗感染免疫154

二、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细胞155

三、体液因素158

第二节抗细菌感染的免疫159

一、细菌的致病性159

二、抗胞外菌感染160

三、抗胞内菌感染161

第三节抗病毒感染的免疫161

一、非特异性抗病毒免疫161

二、特异性抗病毒免疫163

第四节抗真菌感染的免疫164

一、寄生虫的抗原165

二、抗寄生虫感染免疫165

免疫165

第五节抗寄生虫感染的165

三、寄生虫的免疫逃避166

四、寄生虫性变态反应167

第十四章移植免疫169

第一节移植排斥反应与170

HLA170

一、人类MHC——HLA的发现170

二、HLA在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170

第二节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的171

发生机制171

一、诱导移植排斥反应的同种异型抗原171

二、同种异型抗原的识别机制172

第三节移植排斥反应的173

类型173

一、宿主抗移植物反应173

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175

第四节移植排斥反应的176

防治176

一、组织相容性鉴定176

二、检测和去除诱导移植排斥的相关因素177

三、非特异性免疫抑制措施177

四、诱导对移植物的免疫耐受178

五、移植后的免疫监测179

第一节肿瘤抗原181

一、根据肿瘤抗原特异性分类181

第十五章肿瘤免疫181

二、根据肿瘤抗原产生机制182

分类182

第二节机体抗肿瘤免疫效应183

机制183

一、非特异性抗肿瘤免疫184

二、特异性抗肿瘤免疫184

第三节肿瘤逃逸免疫监视185

机制185

一、肿瘤抗原缺陷和抗原调变185

七、肿瘤细胞分泌免疫抑制性因子186

六、肿瘤细胞的“漏逸”和“免疫刺激”186

五、肿瘤细胞协同刺激分子表达异常186

四、肿瘤抗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障碍186

“覆盖”186

三、肿瘤抗原的“封闭”或186

二、MHC抗原表达异常186

八、Fas/FasL抵抗187

九、TIL的异常或信号传导异常187

第四节肿瘤的免疫诊断和187

治疗187

一、肿瘤的免疫诊断187

二、肿瘤的免疫治疗187

第十六章生殖免疫189

第一节妊娠免疫189

一、胎盘的免疫保护作用189

二、免疫抑制因子191

四、妊娠母体的免疫状况192

三、妊娠子宫的免疫保护作用192

五、胎儿自身的免疫保护作用193

第二节免疫性不孕193

一、女性不孕与免疫194

二、男性不育与免疫195

三、免疫性不孕的检测(抗精子抗体的检测)195

四、免疫性不孕的治疗196

第三节免疫避孕196

功能的影响199

一、中性粒细胞199

第一节创伤对非特异性免疫199

第十七章创伤免疫199

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200

三、NK细胞201

四、红细胞201

五、补体系统201

第二节创伤对特异性免疫201

功能的影响201

一、T淋巴细胞201

二、B淋巴细胞202

第十八章老年免疫203

第一节免疫系统衰老的203

变化203

一、胸腺萎缩203

三、老龄与免疫细胞204

二、骨髓变化204

第二节老年易患的免疫性207

疾病207

一、重度感染207

二、阿尔茨海默病207

三、恶性肿瘤208

第三节抗衰老的免疫保健208

措施208

一、锌改善老年免疫功能208

二、用激素改善老龄鼠的免疫功能209

三、营养干预209

第十九章免疫预防210

第一节人工主动免疫210

一、疫苗211

二、预防接种的注意事项215

第二节人工被动免疫216

第二十章免疫治疗218

第一节免疫抑制218

一、淋巴样细胞的机械性218

去除218

二、外周免疫器官的机械性219

去除219

三、免疫抑制剂219

第二节免疫增强220

一、免疫增强剂220

二、治疗性疫苗222

一、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移植223

第三节免疫重建223

二、免疫活性细胞的移植224

三、免疫活性因子的应用224

第四节 中草药的免疫治疗224

作用224

一、影响非特异性免疫的药物224

二、增强细胞免疫功能的药物225

三、增强体液免疫功能的药物225

四、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药物225

第三篇实验免疫学226

第二十一章免疫学检测的基本226

技术226

一、检测体液免疫的体外试验227

第一节体液免疫的检测227

二、检测体液免疫的体内试验237

第二节细胞免疫的检测238

一、检测细胞免疫的体外试验238

二、检测细胞免疫的体内试验241

第三节细胞因子的检测242

一、免疫学检测法242

二、生物学检测法242

三、分子生物学检测法243

第二十二章免疫学检测的标记244

技术244

第一节免疫荧光技术244

一、荧光抗体染色244

二、荧光免疫测定246

第二节酶免疫技术247

一、均相酶免疫测定248

二、非均相酶免疫测定248

第三节放射免疫技术251

一、液相放射免疫分析251

二、固相放射免疫测定251

第四节发光免疫技术252

一、化学发光免疫测定252

二、生物发光免疫测定253

第五节免疫金标技术253

一、待测抗原的电泳分离255

第一节免疫印迹技术255

生物学技术255

第二十三章免疫学检测的分子255

二、转移电泳256

三、转印后的抗体杂交257

四、杂交结果的检测257

第二节聚合酶链反应258

一、概述258

二、免疫PCR259

第三节核酸分子杂交技术260

一、液相分子杂交260

二、固相分子杂交260

第四节免疫沉淀技术261

主要参考文献26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