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自然辩证法【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当代自然辩证法
  • 许为民主编 著
  • 出版社: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8089357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254页
  • 文件大小:67MB
  • 文件页数:268页
  • 主题词:自然辩证法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当代自然辩证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现代演进1

二、《当代自然辩证法》教材的逻辑体系6

三、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和要求7

第一篇 自然观与生态文明13

第一章 自然观的历史变迁13

第一节 古代朴素自然观13

一、古代朴素自然观的基本特点13

二、古希腊自然哲学14

三、古代中国自然哲学16

四、古希腊自然哲学与古代中国自然哲学的差异18

第二节 近代机械自然观19

一、神创论自然观向机械自然观的转变19

二、机械自然观的主要观点20

三、机械自然观评价21

第三节 现代辩证自然观22

一、辩证自然观是近代科学与哲学发展的必然产物22

二、辩证自然观的主要观点24

三、辩证自然观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25

第二章 自然存在观27

第一节 系统观是辩证存在观的现代形态27

一、系统观的科学基础27

二、系统的界定及其构成29

第二节 物质系统的基本属性31

一、整体性31

二、开放性32

三、层次性33

第三节 物质系统存在的若干哲学问题35

一、物质与时空35

二、有限与无限36

三、虚拟与现实38

第三章 自然演化观41

第一节 自然界的演化及其方向41

一、从研究存在的自然到研究演化的自然41

二、自然界的演化及其基本特征42

三、自然界演化的两个相反方向43

第二节 自然系统的自组织奥秘45

一、自组织理论概述45

二、涨落是自组织的微观基础46

三、非线性正反馈是自组织的作用机制47

四、开放远离平衡是自组织的外部条件48

五、自组织进化的随机性与多样性49

第三节 自然界的重要演化现象50

一、宇宙的创生与演化50

二、太阳系与地球的演化与进化51

三、生命的起源与进化52

四、人类的起源与进化53

第四章 自然生态观56

第一节 生态观的历史演进56

一、原始社会的生态观56

二、农业社会的生态观57

三、工业社会的生态观57

四、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58

第二节 现代社会的生态危机及其思想根源59

一、新世纪生态危机的加剧59

二、造成当前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60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61

一、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61

二、生态文明的特征与理念63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维度分析65

第四节 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67

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67

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特殊意义68

三、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69

第二篇 科学观与科学方法73

第五章 科学发展与科学革命73

第一节 现代以前的科学发展73

一、古代科学及其特点73

二、近代科学及其特点75

第二节 科学革命与现代科学发展79

一、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79

二、现代科学的全面发展81

三、现代科学的特点82

第三节 科学发展模式的若干理论85

一、逻辑经验主义的积累式观点85

二、波普尔的“四段图式”论85

三、库恩的科学革命论86

四、科学发展模式理论的讨论86

第六章 科学问题与科学事实88

第一节 科学研究的结构与程序88

一、科学研究系统的结构88

二、科学研究的程序89

第二节 科学问题与科研选题89

一、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89

二、科学问题的类型及其来源91

三、科研选题的原则92

第三节 科学事实及其获取方法94

一、科学事实及其性质94

二、科学观察方法95

三、科学实验方法97

四、科学事实获取中的认识论问题100

第七章 科学抽象与科学思维104

第一节 科学事实走向科学假说的重要环节104

一、两种互相关联的科学理性活动104

二、科学抽象与科学思维的主要形式105

三、科学抽象和科学思维在科研中的作用107

第二节 科学研究中的逻辑思维108

一、逻辑思维的含义及其主要类型108

二、形式逻辑的主要方法及基本规则109

三、辩证逻辑的主要原则与分析维度111

四、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的相辅相成112

第三节 科学研究中的非逻辑思维113

一、非逻辑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区别与联系113

二、科学研究中的想象115

三、科学研究中的直觉与灵感116

四、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117

第八章 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119

第一节 科学假说119

一、科学假说的特征和作用119

二、科学假说的形成和建立121

三、科学假说的确证和证伪124

第二节 科学理论127

一、科学理论的结构和特征127

二、科学理论的功能和评价128

三、科学理论的发展130

四、科学理论与科学假说的关系132

第三节 科学解释132

一、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解释观132

二、当代科学哲学的科学解释理论133

第三篇 技术观与技术方法139

第九章 技术演进与技术革命139

第一节 古代手工技术的演进139

一、原始社会的技术发展139

二、奴隶社会的技术发展140

三、封建社会的技术发展141

第二节 近代工业化技术的革命与演进142

一、近代技术的三个转变142

二、蒸汽技术革命143

三、电力技术革命143

四、工业化大生产技术体系145

第三节 现代科学化技术的革命与演进147

一、现代技术的科学化特征147

二、“二战”期间兴起的现代技术148

三、当代高新技术群150

第十章 技术本质与技术结构156

第一节 技术概念和技术本质156

一、技术概念的多重定义156

二、技术本质158

第二节 技术属性和价值负荷159

一、技术的双重属性159

二、技术的价值负荷160

第三节 技术要素和技术结构163

一、技术要素163

二、技术结构165

三、技术体系与技术结构165

四、技术联系方式与技术结构167

第十一章 技术研究的基本方法170

第一节 技术研究过程与技术方法特点170

一、技术研究的一般过程170

二、技术方法的特点172

第二节 技术研究的一般方法173

一、技术预测方法173

二、技术评估方法175

三、技术发明方法177

四、技术设计方法180

五、技术试验方法181

第三节 技术研究的系统方法183

一、系统论与系统工程183

二、系统工程与方法184

第四篇 科学技术与当代社会191

第十二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191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191

一、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技术体制191

二、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的进程192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194

一、科学技术界的社会分层和互动194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196

三、科学共同体与技术共同体199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201

一、科学技术的体制目标201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规范202

三、科学技术的奖励制度203

第十三章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207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207

一、科学技术的认识功能207

二、科学技术的物质生产功能208

三、科学技术的教育功能211

四、科学技术的政治功能211

第二节 社会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213

一、经济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213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214

三、文化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215

四、政治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216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及其反思217

一、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负面影响217

二、对科学技术负面影响的反思220

第十四章 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222

第一节 科技工作的职业道德222

一、科技工作职业道德的原则222

二、科技工作职业道德的规范224

三、科技行为的道德选择与评价226

第二节 现代科技伦理的若干重要领域229

一、核伦理229

二、太空伦理230

三、网络伦理231

四、基因伦理233

第十五章 科学技术与创新型国家建设237

第一节 创新型国家的内涵及其形成237

一、创新型国家的内涵与评价237

二、创新型国家的形成与经验240

第二节 科学技术与创新型国家建设242

一、科学技术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242

二、创新型国家建设推动科学技术发展244

第三节 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道路245

一、建设国家创新体系245

二、实施自主创新战略248

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249

后记25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