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
  • 王寅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44635431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592页
  • 文件大小:71MB
  • 文件页数:627页
  • 主题词:语用学-研究;语义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语义理论3

第1章 语义学研究简介3

1.1 主流语言学派对语义的态度3

1.1.1 结构主义学派3

1.1.2 (系统)功能学派5

1.1.3 TG语法6

1.1.4 认知语言学7

1.2 语义学主要研究内容和流派10

1.2.1 哲学语义学与语言语义学11

1.2.2 形式语义学与认知语义学14

1.2.3 外延语义学与内涵语义学17

1.2.4 共时语义学与历时语义学19

1.2.5 结构语义学与语义场理论20

1.2.6 TG学派中五种语义理论21

1.2.7 基础派语义学21

1.2.8 模糊语义学22

1.3 语义研究的历史分期23

1.3.1 语文学时期24

1.3.2 传统语义学时期24

1.3.3 现代语义学时期25

第2章 意义的定义(上):指称与涵义30

2.1 概述30

2.2 指称论33

2.3 观念论36

2.3.1 弗雷格的观念论(语义三角)37

2.3.2 观念论的历史背景39

2.4 证实论43

2.5 真值论46

2.6 功用论48

2.7 行为论50

2.8 语境论53

第3章 意义的定义(中):内在论与人本观55

3.1 意向论55

3.2 关系论57

3.2.1 “切二留一”和“内指关系论”57

3.2.2 理论基础和深远影响59

3.2.3 整体性同构关系61

3.3 成分论63

3.4 替代论66

3.5 现象学意义观67

3.5.1 现象68

3.5.2 现象学68

3.5.3 现象学还原69

3.5.4 意向性69

3.5.5 现象学意义观70

3.5.6 人本观71

3.6 存在主义意义观72

3.6.1 两点超越72

3.6.2 思与诗74

3.6.3 存在主义意义观75

3.6.4 现代解释学75

3.7 解释学意义观76

3.7.1 理解的特征77

3.7.2 解释学后继者80

3.8 解构主义意义观83

3.8.1 消解结构,否定系统83

3.8.2 解构论意义观85

3.9 认知意义观87

3.1 0多元互动观89

第4章 意义的定义(下):TG意义观90

4.1 TG理论简述90

4.1.1 第一阶段(1957):句法结构模式(SS)90

4.1.2 第二阶段(1965):标准理论(ST)92

4.1.3 第三阶段(1972):扩展的标准理论(EST)94

4.1.4 第四阶段(1975/1976):修正的扩展标准理论(REST)95

4.1.5 第五阶段(1981):管约理论(GB)96

4.1.6 第六阶段(1993):最简方案(MP)98

4.2 TG的五种意义观99

4.2.1 解释派语义学99

4.2.2 生成派语义学100

4.2.3 菲尔墨格语法103

4.2.4 蔡菲语义理论108

4.2.5 分解语义学108

4.3 外在论与内在论113

4.3.1 外在论113

4.3.2 内在论115

4.3.3 对比乌尔曼和萨益德的意义理论分类116

4.4 结语117

第5章 意义定义综述和体认观119

5.1 理论的批判与继承119

5.1.1 指称论119

5.1.2 观念论121

5.1.3 证实论122

5.1.4 真值论124

5.1.5 功用论126

5.1.6 行为论127

5.1.7 语境论128

5.1.8 意向论129

5.1.9 关系论131

5.1.10 成分论133

5.1.11 替代论134

5.1.12 TG语义观135

5.1.13 人本哲学语义观137

5.1.14 认知语义观139

5.2 语义体认观140

5.2.1 从二元走向三元141

5.2.2 从三角走向线性143

5.2.3 体认观:一物多名新解145

5.2.4 结语149

第6章 意义的分类150

6.1 概述150

6.2 利奇对语义的七分法152

6.3 涵义与指称义153

6.3.1 意义=涵义+指称义153

6.3.2 涵义与指称义的区别154

6.3.3 涵义=涵义关系+涵义特性155

6.4 命题、句子、话语163

6.4.1 命题164

6.4.2 句子164

6.4.3 话语165

6.4.4 三者之间的关系165

6.5 命题义166

6.6 句义167

6.6.1 弗雷格的组合原则167

6.6.2 TG的句义理论169

6.7 话语义169

6.7.1 句义十情景义170

6.7.2 言语行为论170

6.7.3 合作原则与会话含意179

6.7.4 其他语用学理论181

6.8 结语182

第7章 中西语义研究对比略述185

7.1 我国古代对“意义的定义”的论述185

7.1.1 指称论185

7.1.2 观念论186

7.1.3 证实论187

7.1.4 功用论188

7.1.5 行为论189

7.1.6 语境论190

7.1.7 意向论191

7.1.8 认知论191

7.1.9 小结192

7.2 中西语义研究:两股道上跑的车192

7.2.1 言意之争193

7.2.2 名实之辩194

7.2.3 中西语义研究思路迥异198

7.3 训诂学与语义学199

7.3.1 概述199

7.3.2 训诂学简史200

7.3.3 训诂学与语义学对比202

7.4 中外语义理论结合,建我语义学派203

第8章 语义形式化206

8.1 概述206

8.1.1 形式语义学简介206

8.1.2 基于弗雷格语义三角的总结208

8.1.3 西方形式语义学近况210

8.2 义素分析法211

8.2.1 概述211

8.2.2 简史212

8.2.3 发展213

8.3 专指语与谓词演算215

8.4 个体变项与?、?217

8.4.1 全称量词?218

8.4.2 存在量词?219

8.4.3 两个量词的结合使用220

8.4.4 两个量词的区别和转换222

8.4.5 小结223

8.5 命题演算223

8.5.1 概述223

8.5.2 逻辑连接词和逻辑真值表224

8.6 语义公设230

8.6.1 概述230

8.6.2 解释涵义关系232

8.7 述谓结构、谓词的语义关系表达式235

8.8 乔姆斯基学派的语义公式239

8.9 蒙塔古语义学244

8.9.1 概述244

8.9.2 融三种外延语义论于一体245

8.9.3 PTQ系统247

8.10 梅家驹的语义数码表达式249

8.11 语义形式化的利与弊251

8.11.1 语义形式化的优点251

8.11.2 语义形式化的问题及部分对策255

8.11.3 小结260

第9章 模糊语义学261

9.1 概述和定义261

9.1.1 概述261

9.1.2 例释266

9.1.3 权宜性定义269

9.2 语言模糊性的特征271

9.2.1 普遍性271

9.2.2 限界性、原型性、隶属度282

9.2.3 不平衡性285

9.2.4 交际性和实用性286

9.3 语言模糊现象的成因288

9.3.1 主观原因288

9.3.2 语言原因290

9.4 模糊词语意义的理解292

9.4.1 相对准确性292

9.4.2 原型性293

9.4.3 搭配限制294

9.4.4 语境限制295

9.4.5 补问295

9.5 结语296

第10章 认知语义学299

10.1 概述299

10.2 主要观点301

10.2.1 体验观301

10.2.2 概念化302

10.2.3 百科观303

10.2.4 原型观306

10.2.5 意象图式观308

10.2.6 隐喻观310

10.2.7 寓比观310

10.2.8 象似观312

10.2.9 认知模型域与激活理论312

10.3 结语315

第11章 语言交际模式316

11.1 一些著名学者设计的交际图316

11.1.1 索绪尔的循环图(Circular Model)316

11.1.2 香农和韦弗的线性图(Linear Model)318

11.1.3 纽科姆的三角图(Triangular Model)320

11.1.4 利奇的梯形图(Trapezoid Model)321

11.2 以语义为中心的语言交际锥形图323

11.3 结语329

第12章 21世纪语义研究方向管窥331

12.1 认知语义学331

12.2 语言符号象似性332

12.3 语义结构微系统333

12.4 (动态)语义形式化336

12.5 语言哲学与语义学337

12.6 中西语义研究对比341

12.7 结语342

下篇 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345

第13章 语义分类在教学中的应用345

13.1 概念义与情景义346

13.1.1 概念义346

13.1.2 情景义347

13.2 描述义与情感义348

13.2.1 区分描述义与情感义348

13.2.2 应用348

13.3 本义与喻义350

13.3.1 本义与喻义350

13.3.2 喻义产生的途径351

13.4 主动义与被动义354

13.4.1 分词形容词的主动义与被动义354

13.4.2 同源派生形容词354

13.4.3 部分形容词含被动义355

13.4.4 所有格的主被动义355

13.5 主观义与客观义356

13.5.1 主观义与客观义之别356

13.5.2 例解356

13.6 主题义与次要义357

13.6.1 主题义与次要义357

13.6.2 主题句与论证句358

13.7 词素义、词义、句义、话语义和篇章义359

13.7.1 词义(Word Meaning)、词素义(Morpheme Meaning)与搭配义(Collocative Meaning)360

13.7.2 句义(Sentence Meaning)与话语义(Utterance Meaning)361

13.7.3 篇章义(Discourse Meaning)362

13.7.4 结语364

第14章 从语义与搭配的关系谈英语学习365

14.1 概述365

14.1.1 引言365

14.1.2 形式与意义366

14.1.3 小结368

14.2 语义决定搭配369

14.2.1 搭配的根本问题369

14.2.2 语言中的非常规搭配372

14.2.3 跨语言比较375

14.3 搭配决定语义376

14.4 搭配理论与语言教学379

14.4.1 WPS程序模式379

14.4.2 词汇联想教学380

第15章 点性意义与线性意义384

15.1 延终体的语义结构特征384

15.1.1 引言384

15.1.2 延终体内部逻辑关系385

15.1.3 走出动词387

15.2 点点相连,线线相接388

15.3 延终体与动静体的关系397

15.4 延终体之间的语义关系401

15.4.1 “延终延”语义结构与语用选择401

15.4.2 点性动词+not=线性动词404

15.4.3 部分线性动词+副词=点性动词404

15.4.4 begin/come+线性动词=点性动词405

15.4.5 双体动词405

15.5 结语405

第16章 英语词汇学习中的石化现象407

16.1 概述407

16.2 词义石化有程度之别410

16.2.1 完全误等410

16.2.2 部分等同410

16.2.3 感情差异412

16.3 石化现象的主要成因413

16.4 防止词义理解石化的建议417

16.4.1 确切理解词语本义,明确所指417

16.4.2 增加地道语言的输入量417

16.4.3 双解词典大有益处418

16.4.4 熟悉文化背景418

16.4.5 关于“Unlearn”问题419

16.4.6 借助现代教学技术419

第17章 词义分类辞典与词义关系类推能力测试421

17.1 词义分类辞典421

17.2 词义关系类推能力测试425

17.2.1 解题方法426

17.2.2 词义关系的种类427

第18章 上义词理论的运用432

18.1 恰当的上义词语作标题432

18.2 用上义词语写主题句和中心思想435

18.2.1 上义词与主题句435

18.2.2 运用上义词语写主题思想437

第19章 隐喻认知理论与应用——“AT-ON-IN微系统”对应映合分析440

19.1 八种隐喻理论简介441

19.1.1 指称说(Reference View)442

19.1.2 替代说(Substitution View)442

19.1.3 转移说(Transfer View)443

19.1.4 变异说(Anomaly View)444

19.1.5 分类说(Classification View)444

19.1.6 互动说(Interaction View)445

19.1.7 语用说(Pragmatic View)445

19.1.8 语义说(Semantics View)446

19.2 隐喻认知理论447

19.2.1 认知说溯源447

19.2.2 雷科夫与约翰逊隐喻认知理论450

19.2.3 隐喻认知理论的特征452

19.3 AT-ON-IN“点面体三位一体”微系统对应映合456

19.3.1 At的基本意义:点459

19.3.2 On的基本意义:面461

19.3.3 In的基本意义:体463

19.3.4 小结465

19.4 数据调查466

19.5 结语467

19.5.1 表示时间467

19.5.2 表示动作和抽象概念468

第20章 象似性理论与语言教学469

20.1 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469

20.1.1 序言469

20.1.2 唯名论的三个观点470

20.1.3 唯实论的三个观点471

20.1.4 象似性与任意性之争472

20.1.5 象似性的定义及其解释力481

20.1.6 语言表达与生理机制487

20.1.7 小结490

20.2 距离象似性491

20.2.1 否定词/词素的位置492

20.2.2 动宾距离492

20.2.3 Help后的宾语与宾补之间的距离494

20.2.4 (非)限制性定语分句495

20.2.5 形容词顺序496

20.2.6 拉长与缩短,连词符的用法497

20.2.7 连贯引语与间断引语500

20.2.8 谓语动词时体语态屈折变化顺序501

20.3 数量象似性503

20.3.1 语符单位多,意义也多503

20.3.2 形容词、副词的级504

20.3.3 语言单位数量与信息可预测性505

20.3.4 动词与名词表达的差异506

20.3.5 词语重复507

20.3.6 社会距离近,语符数量少510

20.3.7 禁忌语与语符数量511

20.4 顺序象似性512

20.4.1 英汉基本语序SVO513

20.4.2 语序与时序象似性513

20.4.3 语序与思维定势和文化观密切相关516

20.4.4 施受顺序与凸显517

20.4.5 小结519

20.5 标记象似性520

20.5.1 有标记项象似于额外意义520

20.5.2 无标记项象似于可预测的信息522

20.5.3 标记性从无到有的顺序象似于认知的顺序523

20.5.4 标记性从无到有的顺序象似于组词的顺序523

20.6 象似性多于任意性526

20.6.1 体验普遍性526

20.6.2 概念隐喻系统527

20.6.3 象似性具有本源性527

20.6.4 词音层面的局限性528

20.6.5 对教学的积极影响529

20.7 结语529

主要参考书目531

附录553

1.英汉术语对照表及索引553

2.本书外国人名汉译对照表57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