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唐君毅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00456506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775页
- 文件大小:42MB
- 文件页数:833页
- 主题词:文集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自序1
导论1
一 明宗与释书名1
二 心对境之感通活动及其种别、次序与层位2
三 如实观之意义6
四 如实知与真实行9
五 真实行与生命之真实存在及立人极10
六 哲学之任务11
七 哲学之目标在成教14
八 陈述哲学义理之次序问题16
九 九境建立之理由17
一○ 九境之陈述22
一一 论述九境之方式27
第一部 客观境界篇29
第一章 万物散殊境——观个体界(上)29
一 释名29
二 日常生活中之万物散殊境30
三 一般之史地意识及史地知识31
四 史地意识中之哲学问题34
五 个体事物之个体性之外观与内观36
六 上观个体与下观个体42
第二章 万物散殊境——观个体界(中)46
七 对外观个体与内观个体之说之评论46
八 说内外之感通,并说生命心灵中之“望”,时空之度向与其无穷义51
九 上观个体、下观个体之说之限度及个体依知之指向活动而规定之义58
第三章 万物散殊境——观个体界(下)62
一○ 常在的个体物所合成之万物散殊境之建立62
一一 知之指向活动之曲转性、透入性、超越性与经验的我之建立67
一二 超越的我与经验的我之异义69
一三 超越的我之实体性、个体性72
一四 总说三方向之建立活动及超越的我之明与无明75
一五 个体主义或个人主义之哲学、生活上之个人主义之诸表现与“个体”之类化性79
第四章 依类成化境——观类界(上)84
一 类与生活之世界84
二 类之形成与其极限86
三 由经验事物变化之经验中上观类概念之实在论思想与其发展89
四 由内观类概念之概念论,至下观类概念、类名之客观所指之唯名论之说91
五 顺观生物种类之改变之进化思想93
六 自由构造类概念、类名,而悬观“类”于主观客观或内外之间之“类”与“数之类”的思想94
七 观类之层位95
八 观类之层位之贯通98
第五章 依类成化境——观类界(中)102
九 观心灵感通于物,所成之感觉经验之相续中,102
类概念之地位及数之原始102
一○ 观自然数之次第形成及其运用与心灵之虚位105
一一 观数概念与类概念之应用之效限109
一二 类概念及数概念与感觉经验事物之次序相应生起之历程与客观存在事物113
第六章 依类成化境——观类界(下)117
一三 观存在事物之存在意义及生物之出入于类与超类之本性之理解117
一四 生命之依类成化与依类通达之思想生活122
一五 思想与生活之依类成化及知类通达;与依类知类而不相通达之思想与生活125
第七章 功能序运境——观因果界、目的手段界(上)129
一 泛论功能与因果关系及目的手段关系129
二 主观的内观因果至客观的上观因果133
三 由上观因果至下观因果、后观因果、前观因果之说137
四 由客观的外观因果至上观形上因果142
第八章 功能序运境——观因果界、目的手段界(中)147
五 印度哲学中因果理论与西方因果理论之对比及中国思想言因果之胜义147
六 因能生果之功能之消极的意义的理解与积极意义的理解之不同152
七 前因为开导因之意义及思想之存在中之逻辑意义与因果意义154
八 一般事物之因果关系之逻辑理性的意义与经验事实的意义158
九 建立形而上之功能,为现实存在事物之因,其存在意义,贯通统一意义及与现实存在事物,互为因果义163
一○ 因果关系中之可能、必然与或然、概然,并总评东西思想之因果理论,以归向中国思想中以乾坤阴阳言因果之义168
第九章 功能序运境——观因果界、目的手段界(下)175
一一 所谓物理学上之必然的因果关系与概然175
一二 物理学中之一刹那速度、吸引力与原子能等于光速之平方之理解178
一三 因化果生之意义与乾坤之道及因果关系与目的手段关系184
一四 功利主义之人生态度及其限度190
第二部 主观境界篇195
第十章 感觉互摄境——观心身关系与时空界(上)195
一 前三境与感觉互摄境195
二 所感觉者之自己存有义之否定、唯我主义之戏论及唯生理观点之否定198
三 感觉与机体之活动及心身问题202
四 心身与感觉之生起之关系及体相之分别205
五 形相之相对性与空间中之方向性、地位性、广延性及感觉之活动211
第十一章 感觉互摄境——观心身关系与时空界(中)211
六 广义之感觉与空间性为一切存在之物所同具217
七 时间三相与空间三相之对应224
八 时间之一度与空间三度之必然关联228
第十二章 感觉互摄境——观心身关系与时空界(下)234
九 时空与个体、性相、类及数234
一○ 功能、因果关系与时空中之次序关系239
一一 个体、性相、类、数及功能因果关系与三度空间之必然的关联240
一二 总述时空之性相之依于感觉与自觉反观中之虚位而立,而属于此感觉互摄境242
一三 感觉互摄之行为与生活245
第十三章 观照凌虚境——观意义界(上)250
一 泛论意义与观照之意义250
二 语言文字何以能表意义之问题257
三 语言之确定意义之问题261
四 文学语言与艺术形象中之类与不类267
第十四章 观照凌虚境——观意义界(中)272
五 数学中之美与数之意义与数之构造272
六 数学与观照凌虚境280
七 几何学与观照凌虚境290
第十五章 观照凌虚境——观意义界(下)299
八 逻辑与观照凌虚境——数与形量世界及命题世界之异同299
九 命题世界之逻辑思维之性质及理性与观照心之虚寂性304
一○ 哲学之观点与观照心312
一一 观照的人生态度317
附录 观西方现代逻辑与其哲学涵义322
一 泛论道德实践境之意义及生活中之道德意义及德与不德之转变关系346
第十六章 道德实践境——观德行界(上)346
二 道德生活之成就中之障碍351
三 旧习之生活境界之超拔与德行之次第形成358
第十七章 道德实践境——观德行界(中)365
四 人与人之同情共感互助与生活境界之扩大超升365
五 真实之客观存在世界之肯定及道德人格世界之形成369
六 道德人格之树立历程中之艰难374
第十八章 道德实践境——观德行界(下)380
七 论道德生活之无外在目的与功利心习之辩证发展380
八 道德生活中之必然、实然与常然385
九 或然、假然、偶然、实然、定然、必然诸观念之根源及逻辑理性、知识理性与道德理性之合一及当然与实然之合一387
一○ 略说东西道德思想之方向392
一 泛论此后三境之为超主客观之不可思议与思议396
第三部 超主观客观境396
第十九章 归向一神境——观神界(上)396
二 人类宗教思想与西方归向一神之哲学思想之发展401
三 西方之上帝存在之本体论论证之思想应循之正途与其歧途406
第二十章 归向一神境——观神界(中)413
四 西方上帝存在之宇宙论目的论论证思想中之歧途与颠倒见413
五 康德之上帝存在论证之评论及其论证上帝存在之理由之不当416
六 完全存在之本义与斯宾诺萨之归向一神境之论419
第二十一章 归向一神境——观神界(下)426
七 来布尼兹至康德菲希特之归向一神境之道路426
八 对归向一神境之真实的理解431
一 泛论佛家思想之方向与有情生命以苦痛烦恼为本质义439
第二十二章 我法二空境——众生普度境——观一真法界(上)439
二 有神论之目的论之忽视有情生命愿欲与佛陀之悲愿443
三 我执之破除与空性之体悟447
第二十三章 我法二空境——众生普度境——观一真法界(中)455
四 佛家之因缘义455
五 善恶染净之因缘与超凡入圣之可能462
六 业识不断及三世中之善恶因果义465
第二十四章 我法二空境——众生普度境——观一真法界(下)470
七 佛家之无量世界之理解470
八 佛家之三世义之理解475
九 佛家之善恶因果义之理解478
一○ 佛家之普度有情义之理解480
一一 解行顿成及当下普度之意义485
第二十五章 天德流行境——尽性立命境——观性命界(上)487
一 儒家之天德流行境——与前二境之异同487
二 生命之自身之非执489
三 生命之偶然性与死之智慧及生命之本性之善492
四 生命中之超分别我执性498
五 天伦、人伦与圣贤之德501
第二十六章 天德流行境——尽性立命境——观性命界(中)507
六 生命的灵觉之破空而出之创生义与天德流行507
七 尽性立命之涵义510
八 尽性立命之道515
九 礼乐与祭祀之意义519
一○ 客观万物之自命与天命之问题524
第二十七章 天德流行境——尽性立命境——观性命界(下)524
一一 观天命之正道与天自身之性命及万物自身之自正性命之实义531
一二 物之自命义539
一三 略说中国儒者观性命之思想发展542
第四部 通观九境545
第二十八章 通观九境之构造与开阖545
一 九境之互为内外在义545
二 九境之次序之先后与种类同异及其层位之高低548
三 九境之转易、进退、开阖与博约553
第二十九章 专观尽性立命境之通达余境义——当下生活之理性化——超越的信仰——精神的空间、具体的理性、与性情之表现为余情559
一 当下生活之理性化——保合太和559
二 当下生活中之超越的信仰——毕竟成圣之信仰之消极的运用及神圣不二义562
三 众生界不空义与善恶果报之信仰之消极的运用568
四 宗教信仰在生活中之地位571
五 精神的空间之建立574
六 精神空间中之具体的理性之三度及知与行中之理性与直观576
七 心灵之活动之深度广度与强度,及有余情之性情为理性之超理性的表现与性情之际579
第三十章 论生命存在与心灵之主体——其升降中之理性运用——观主体之依理成用583
一 生命存在与心灵之主体之超越于其“相”义583
二 主体之超越及内在于其“用”之积极与消极之二义,及其用之有限与无限,及境之顺逆与主体之升降588
三 知识概念之运用对生命升降之诸义及自觉心之陷落之几594
四 道德宗教生活中之升降之几及神心、佛心,与人之本心之异义与同义598
五 神圣境界中之一与多之思议与超思议603
六 执两用中之道606
一 西方哲学之理事分离论610
第三十一章 理事一如、与理行于事之大事因缘——观生命存在之事用中之理610
二 佛家之如法言理、如事言理义612
三 事事无碍而遍法界义618
四 依事理一如、法界缘起,说三世善恶因果与有情普度义622
五 中国思想之言理不以有无生灭为第一之理,而以隐显始终为第一义之理与儒家人间世界之大缘起中之超生死义628
六 事之隐显始终中之理性意义632
七 阴阳乾坤之理与性命之理637
第三十二章 生命存在中之“真理或道”与“存在”之意义——观生命存在中之“存在之理”之相642
一 存在之名义642
二 人对存在之次第发现感受中,求其生命存在之正道与魔道645
三 存在之意义之次序的升进650
四 结论:感而能通,与生命存在之德性656
一 人类世界毁灭之可能之认识661
后序:当前时代之问题——本书之思想背景之形成及哲学之教化的意义661
二 西方古典文化之上转与内转及近代文化之外转与下转663
三 中国文化之过去与现在666
四 今日之宗教道德与哲学智慧之方向667
五 本书思想之缘起668
六 本书之写作之道与西方之理性主义理想主义之衰落678
七 理想主义完成之道路与信心之根源的性情681
八 宗教信仰与客观的形上学之价值686
九 性情之形上学意义690
一○ 不同形态哲学之永存及性情之形上学之二型692
一一 二型形上学之不通与通697
一二 哲学言说之目标与所对699
外文人名中译对照表704
索引706
热门推荐
- 1587972.html
- 558177.html
- 1067193.html
- 1392482.html
- 868510.html
- 2345662.html
- 1254505.html
- 2377283.html
- 3549552.html
- 201560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960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3138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3700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3915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454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7319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1313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1295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0329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71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