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高校教材建设与管理【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高校教材建设与管理
  • 赵春明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 ISBN:7502612777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335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349页
  • 主题词:高等学校(学科: 教材 学科: 管理) 高等学校 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高校教材建设与管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第一章 总论1

第一节 教材的基本概念和定义1

一 教材的概念1

二 教材的定义2

三 教材的分类3

四 教材的属性4

五 教材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7

六 教材的社会和历史作用9

第二节 教材工作概述11

一 教材工作的特点12

二 教材工作的内容13

三 教材工作的任务20

一 方向性原则23

第三节 教材工作的基本原则23

二 整体性原则24

三 协调性原则27

四 动力人本的原则29

五 优化性原则33

六 计划性原则36

第二章 教材的编审41

第一节 教材的编写41

一 编审原则41

二 编审依据45

三 编写大纲47

四 主编人的确定48

五 编写教材的组织形式与组合方式53

第二节 教材结构与书稿的规范55

一 教材的结构与要求55

二 文稿的编排格式与要求59

三 对插图的要求65

四 对表格的要求68

五 教材的署名71

第三节 书稿的审查72

一 审稿的重要性72

二 审稿的内容73

三 审稿的步骤及注意事项75

四 审稿方式78

五 审稿方式的选择79

六 主审人的确定82

第三章 教材的出版印刷84

第一节 概述84

一 教材出版印刷的基本知识84

二 教材出版印刷工作流程88

三 教材出版印刷工作的基本要求90

四 教材出版印刷工作的管理91

一 编辑加工的意义和作用96

第二节 教材的编辑加工96

二 编辑加工前的准备工作和方式方法97

三 编辑加工的范围99

四 发稿工作102

五 编后工作102

第三节 电子出版系统简介104

一 概述104

二 电子出版系统简介104

三 电子出版系统的发展106

第四节 教材的校对109

一 校对工作的任务和意义109

二 校对工作的职责110

三 校对工作的程序111

四 校对工作的要求111

五 校对的基本方法115

六 校对符号116

七 校对工作的管理118

第五节 教材的印刷120

一 概述120

二 胶印的基本原理120

三 胶印的工艺流程121

四 胶印的特点122

第六节 出版用纸123

一 概述123

二 常用纸张的品种和性能125

三 纸张的选用128

四 用纸量的计算129

第七节 教材的成本130

一 教材的成本组成130

二 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132

三 稿费的组成与计算133

四 降低教材成本的途径134

第八节 教材的发行138

一 发行体系138

二 发行机构140

三 主要工具书141

四 教材的销售形式144

五 教材的发运方式145

第九节 电子出版简介147

第四章 教材的供应150

第一节 教材供应的原则和内容150

一 教材供应的原则150

二 教材供应的内容152

第二节 教材供应计划的制定与落实154

一 教材供应计划的制定154

二 教材供应计划的落实157

第三节 教材的库存管理158

二 登记和建帐159

一 验收159

三 排架160

四 编号161

五 保管161

第四节 教材的发放162

第五章 电教教材的建设与管理164

第一节 电化教育与电教教材164

一 电化教育的含义164

二 电化教育的特点164

三 电化教育媒体分类、功能和应用166

四 电教教材的类型166

五 电教教材的功能与特点168

第二节 电教教材建设的原则、途径及措施169

一 电教教材建设的原则169

二 电教教材建设的途径170

三 电教教材建设的措施171

第三节 电教教材媒体的选择172

一 各类媒体特点与教学功能的比较和分析172

二 选择媒体应考虑的因素174

三 媒体的最优选择174

第四节 电教教材的编制176

一 电教教材的编制原则176

二 电教教材的技术质量标准177

三 电教教材的制作178

第五节 计算机辅助教学189

一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189

二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构成189

三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点190

四 多媒体计算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191

五 多媒体课件的分类及其开发193

一 文字稿本的审查204

第六节 电教教材的审查204

二 电教教材的审查205

第七节 电教教材的发行、收集和管理206

一 电教教材的发行206

二 电教教材的收集206

三 电教教材的著录208

四 电教资料的管理210

第六章 教材的计划管理211

第一节 制定教材计划的依据211

一 国家及主管部门的要求和教学需要211

二 主观条件212

三 客观条件212

第二节 教材的计划体制213

第三节 教材计划的内容214

一 确定选题214

三 确定时间215

二 确定主编和主审215

第四节 制定教材计划的原则216

一 适应性原则216

二 配套性原则216

三 可行性原则217

四 效益性原则217

五 突出重点的原则218

六 质量第一的原则218

七 相对稳定的原则219

八 兼顾当前与长远的原则219

第五节 计划的编制220

一 计划的准备阶段220

二 计划的草拟阶段221

三 计划的确定阶段221

二 反馈控制222

一 咨询指导222

第六节 计划的执行222

三 调节平衡223

第七节 计划的检查223

一 检查成果223

二 实施奖惩223

三 总结经验224

第七章 教材的全面质量管理225

第一节 全面质量管理的由来和基本概念225

一 全面质量管理的由来225

二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226

第二节 教材全面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227

一 宏观管理228

二 微观管理228

第三节 教材质量评价的基本知识230

一 教材质量评价的目的和作用231

二 设计教材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232

三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233

四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234

五 评价工作程序236

六 获取评价信息的基本方式238

第四节 文字教材的质量评价239

一 指标体系的内涵239

二 常用的评价方法241

三 评价标准的掌握241

第五节 电教教材的质量评价243

一 评价指标体系及内涵243

二 电教教材的评价方法246

第八章 教材研究248

第一节 教材研究的必要性248

一 教材研究是教材建设的基础248

三 教材研究是课程建设的需要249

二 教材研究是教学改革的需要249

五 教材研究是提高教材质量、培养人才的需要250

六 教材研究是建立和完善教材建设与管理理论的需要250

四 教材研究是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250

第二节 教材研究的内容251

一 教材本身的研究251

二 教材管理工作的研究253

第三节 教材研究的方法与途径254

一 以“三论”指导教材研究254

二 理论联系实际是教材研究的基本方法255

三 从实践中总结成功的经验并上升到理论是教材研究的主要途径259

第四节 充分发挥教材学术机构在教材研究中的作用261

一 在制定教材研究计划时把好选题关261

三 在研究成果推广时起指导作用262

第五节 教材建设规律的研究262

二 在开展教材研究时发挥骨干作用262

一 教材建设规律研究的内容263

二 教材建设规律研究的方法和途径264

第九章 教材管理的组织建设与队伍建设267

第一节 教材管理的组织建设267

一 教材管理机构267

二 教材学术机构272

第二节 教材管理的队伍建设276

一 教材管理的职能277

二 教材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278

三 岗位规范的制定与人员选配282

四 教材管理人员的培养285

第十章 教材工作的评估288

第一节 教材工作评估概述288

一 评估的概念、对象及职能288

二 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估制度289

三 自我评估与社会评估290

一 评估的准备阶段291

第二节 教材工作评估的程序291

二 评估的实施阶段292

三 评估结果处理阶段292

第三节 教材工作评估指标293

一 评估指标与目标的关系293

二 建立评估指标体系的原则294

三 设计指标系统的方法295

第四节 权及其构造方法298

一 特尔斐法298

二 矩阵运算法299

第五节 评估资料的获取300

一 评估资料的收集方法300

二 评定指标的综合合成302

一 不同层次的指标体系304

第六节 评估举例304

二 自我测评报告的写法309

第十一章 教材建设中的著作权问题311

第一节 著作权的概念与作用311

一 著作权的概念311

二 著作权法对教材建设的作用313

第二节 著作权的主体、客体和内容313

一 著作权的主体313

二 著作权的客体315

三 著作权的内容316

第三节 教材建设中的著作权管理321

一 教材编写过程中的著作权管理321

二 教材在出版过程中的著作权管理324

附录 高等学校教材工作规程(试行)327

参考文献33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