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绍续与革新 儒学史视域中的理学问题考察【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李会富著 著
- 出版社: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ISBN:7556302864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271页
- 文件大小:41MB
- 文件页数:28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绍续与革新 儒学史视域中的理学问题考察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言1
第一章 从原儒到新儒学1
第一节 儒学的历史轨迹1
一、儒家的源头2
二、先秦儒学的发展脉络4
三、汉唐经学的历史演进6
四、宋明理学的衍化线索10
五、儒学的历史分期12
第二节 先秦儒学的兴起与地位13
一、先秦儒学思想的基本内容13
二、先秦儒学的地位21
三、先秦儒学的问题25
第三节 汉唐儒学的特点与问题25
一、汉唐儒学的基本内容26
二、汉唐儒学的特点28
三、汉唐儒学的问题29
第四节 儒学复兴运动与新儒学的诞生31
一、儒学复兴运动的兴起31
二、儒学复兴运动的传承与新儒学的诞生33
第二章 儒学的转型与理学的新形式35
第一节 从经学到理学的转化35
一、由训诂之学转向义理之学35
二、由经穷理37
第二节 基本诠释文本的更新39
一、对四书的发掘39
二、以四书取代五经42
三、对四书的诠释运用43
第三节 经典诠释方式的变革45
一、对待经典的新态度45
二、阅读经典的新方法46
三、注释经典的新特点50
第四节 核心理论范畴的转换52
一、“理”范畴的确立53
二、“气”范畴的确立54
三、“心”范畴的确立56
四、“性”范畴的确立58
第三章 圣贤气象与实行工夫60
第一节 儒家的圣贤气象与理学的理想人格60
一、希贤希圣60
二、圣贤气象62
三、观人气象67
四、养气入圣71
第二节 儒学的实践特性与理学的实行工夫77
一、儒学的实践特性77
二、理学对实行工夫的重视79
三、致知与力行83
四、工夫与工夫论89
第三节 儒学的经世致用与理学的内圣外王93
一、经世致用93
二、内圣外王97
第四章 理学思潮的分系103
第一节 理学思潮分系的学术史考察103
一、古典学术视域中的理学分系104
二、现代学术视域中的理学分系108
三、理学分系的参考标准113
第二节 理气心性四系114
一、程朱理学114
二、张王气学116
三、陆王心学117
四、胡张性学119
五、理学各系的合同121
第五章 天理的体贴122
第一节 天理的发现122
一、“理”的提出123
二、理即天道125
三、理的特性127
第二节 理一分殊130
一、气化生物130
二、理为气主131
三、理一分殊133
第三节 心统性情135
一、性即理也135
二、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136
三、心分体用与心统性情139
四、道心与人心141
第四节 格物穷理142
第六章 虚气的贯通146
第一节 理学的虚实之辨146
一、虚实之辨的由来147
二、太虚至实154
第二节 太虚即气157
一、太虚无形,气之本体158
二、合虚与气,有性之名163
三、知礼成性,变化气质170
第三节 元气即道体175
一、虚空皆气175
二、气为道本177
第七章 本心的发明184
第一节 心学的渊源184
一、先秦儒学之心论184
二、汉唐儒学之心论187
三、宋代理学之心论189
四、陆王心学的兴起190
第二节 发明本心194
一、心即理194
二、易简工夫199
第三节 致良知201
一、良知与致知202
二、“致良知”释义203
三、“四句教”与致良知工夫的分化205
四、阳明后学的“良知异见”207
第八章 性体的挺立210
第一节 性学的渊源210
一、先秦儒学之性论210
二、汉唐儒学之性论216
三、北宋理学之性论221
四、胡张性学的兴起229
第二节 性为天下之大本230
一、性为气本230
二、性具万理233
三、理欲之辨236
四、性之善恶238
第三节 心妙性情之德242
一、性体心用242
二、心主性情244
三、察识涵养248
第九章 理学在儒学史上的地位252
第一节 理学与传统儒学的造极252
一、学术形态的造极252
二、学派建构的造极254
三、社会影响的造极254
四、理学对传统儒学的禁锢255
第二节 理学与现代儒学的开新257
一、理学与儒学的现代转型257
二、现代儒学对理学的继承与超越258
参考文献261
后记271
热门推荐
- 754854.html
- 1264917.html
- 822643.html
- 3711885.html
- 2198396.html
- 2148095.html
- 1254279.html
- 917064.html
- 1100655.html
- 211382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2534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7079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9084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5473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8618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206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2809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6726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2116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27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