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医学应急救援【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朱茂祥主审;唐木涛,王猷金,赵勇主编;王修德,李奇慧,徐宁,刘莹副主编;于斌,王芳,王骞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ISBN:9787509178201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335页
- 文件大小:56MB
- 文件页数:351页
- 主题词:辐射防护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医学应急救援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第一节 概述1
一、X射线1
二、天然放射性的发现2
三、对原子结构的认识3
第二节 核与辐射技术的应用5
一、核武器5
二、核能和平利用9
第三节 核与辐射安全面临的应急形势与任务10
一、应急形势10
二、应急任务12
第2章 电离辐射的物理学基础15
第一节 概述15
一、原子和原子核15
二、辐射及其分类17
第二节 放射性核素分类及其衰变类型和规律19
一、分类19
二、衰变类型和规律20
第三节 常见放射线及其性质21
一、X射线21
二、γ射线22
三、α射线23
四、β射线23
第四节 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23
一、带电粒子24
二、X射线与γ射线25
三、中子26
第五节 常用辐射量及其单位28
一、基本量28
二、辅助量33
三、实用量35
第六节 电离辐射源及其对人类的照射36
一、天然辐射源36
二、人工辐射源37
第3章 电离辐射的生物学效应39
第一节 对生物大分子的作用39
一、作用方式39
二、对DNA的作用40
三、对蛋白质和酶的作用41
第二节 对细胞的作用41
一、细胞辐射敏感性定律41
二、细胞周期的辐射效应42
三、染色体的辐射效应42
四、辐射诱导的细胞死亡43
五、细胞损伤的修复45
第三节 对组织器官的辐射作用45
一、造血器官46
二、胃肠道47
三、神经内分泌系统47
四、心血管系统48
五、免疫系统48
第四节 辐射生物学效应分类及其影响因素49
一、分类49
二、影响效应的因素50
第五节 辐射确定性效应51
一、主要特点52
二、全身照射后死亡52
三、对造血系统的影响53
四、对生殖系统的影响54
五、对消化系统的影响54
六、对眼晶状体的影响55
七、对皮肤的影响55
第六节 辐射随机性效应56
第七节 对妇女、胎儿及儿童的照射作用59
一、对妇女的照射59
二、胎儿照射60
三、儿童照射61
第八节 小剂量电离辐射效应61
一、基本概念61
二、小剂量一次照射61
三、小剂量慢性照射63
四、受到外照射后的医学处理64
第4章 辐射卫生防护65
第一节 概述65
一、防护的目的和任务65
二、防护的基本原则66
第二节 卫生防护标准69
一、国际现行基本标准69
二、我国现行基本标准70
三、ICRP第103号出版物的新变化74
第三节 外照射防护与内照射防护75
一、外照射防护75
二、内照射防护78
第四节 个人防护分级80
一、A级防护81
二、B级防护81
三、C级防护81
四、D级防护81
第五节 个人防护装备82
一、概要82
二、个人剂量计82
三、呼吸器83
四、防护服90
五、其他个人防护装备94
第六节 应急照射剂量控制95
一、一般原则95
二、应急照射剂量控制水平96
三、战时γ辐射全身外照射剂量限值97
四、应急照射控制方法和措施97
第七节 应急干预98
一、基本概念98
二、干预原则98
三、干预水平98
四、行动水平99
第八节 应对核与辐射事故的主要防护措施102
一、隐蔽102
二、服用稳定性碘102
三、撤离和搬迁103
四、个人防护104
五、控制道路104
六、人员洗消与地区除污染104
七、科普教育104
第九节 福岛核事故的撤离和隐蔽105
一、应急计划区的概念105
二、日本应急准备的相关规定105
三、撤离和隐蔽实施情况106
第十节 稳定碘的预防应用109
一、碘的环境释放及照射途径109
二、诱发甲状腺癌危险性评估110
三、稳定碘通用优化干预水平111
四、稳定碘预防的基本原理112
五、稳定碘的化学形态112
六、稳定碘使用原则与方法113
七、福岛核事故后的稳定碘预防措施116
第十一节 核应急干预参考水平117
一、基本概念117
二、干预参考水平依据117
三、参考水平的确定119
四、参考水平的优化120
第5章 核武器及其危害123
第一节 概述123
一、主要国家的核政策123
二、核武器发展趋势与分类124
三、主要核武器的爆炸原理、基本构造与起爆过程125
四、爆炸方式与爆炸景象127
第二节 核武器的杀伤因素128
一、光辐射129
二、冲击波130
三、早期核辐射131
四、放射性沾染133
五、核电磁脉冲134
第三节 杀伤作用及其主要影响因素135
一、杀伤作用135
二、主要影响因素137
第6章 贫铀武器与脏弹及其危害139
第一节 贫铀武器及其危害139
一、发展概况139
二、贫铀及其主要用途140
三、贫铀武器及其主要损伤效应141
四、损伤防护142
第二节 脏弹及其危害144
一、定义144
二、主要危害145
三、脏弹的制造146
四、常见危害及其防护措施147
第7章 核能发电及其安全设计原则与应急状态分级153
一、核能发电153
二、安全设计原则158
三、应急状态分级159
第8章 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及其应急响应161
第一节 概述161
一、安全形势评估及应急响应目的161
二、主要类型162
三、恐怖袭击方式164
第二节 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分级及其主要特点165
一、国际分级依据165
二、辐射事件等级167
三、主要特点168
第三节 美、法、韩、日及我国核应急管理体系170
一、美国170
二、法国172
三、韩国173
四、日本174
五、中国174
第四节 历史上的典型核与辐射突发事件179
一、唯一遭受原子弹轰炸的城市——广岛、长崎180
二、贫铀武器使用主要案例及危害183
三、典型的核电站事故185
第9章 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医学应急救援191
第一节 基本任务191
一、人员防护191
二、宣传教育和心理咨询191
三、伤员救治192
四、其他任务192
第二节 我国卫生应急体系193
一、法规体系193
二、组织体系及主要职责193
三、医疗救治体系196
第三节 医学应急预案的制定199
一、预案等级和基本内容199
二、编制的目的、依据和适用范围200
三、应急处理指挥部的组成及其职责200
四、监测与预警200
五、信息收集、分析、报告和通报制度201
六、应急处理技术、监测机构及其任务201
七、控制缓解、紧急防护行动、人员去污与伤病员的救治202
八、应急装备、药品等物质储备202
九、辐射防护药物发放202
十、专业队伍建设和培训、科普宣传教育与信息发布203
十一、附件203
第四节 技术准备与救援物资保障203
一、技术准备203
二、救援物资保障204
第五节 军队应急响应213
一、重要意义213
二、组织指挥213
三、基本原则214
四、主要任务214
第10章 核与辐射突发事件现场医学应急救援217
第一节 环境辐射应急监测217
一、目的与任务217
二、监测内容218
三、监测原理与常用探测器220
四、电离室吸收剂量测量原理224
五、监测仪器主要类型226
六、监测方法228
七、质量保证236
第二节 医学应急处置237
一、基本任务与处置流程237
二、侦检任务、方法与分区240
三、污染检测241
四、现场分类247
五、放射性沾染洗消250
六、样本及其采集和处理258
七、现场救治262
八、医疗后送264
第11章 核与辐射伤病的临床处理266
第一节 骨髓型急性放射病266
一、临床表现266
二、救治措施267
第二节 肠型和脑型急性放射病270
一、肠型急性放射病270
二、脑型急性放射病272
第三节 放射性皮肤损伤273
一、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273
二、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280
第四节 体内放射性核素污染280
一、诊断依据281
二、早期处理目的、原则与程序281
三、减少吸收的方法282
四、加速排出的方法283
第五节 放射复合伤283
一、放射复合伤的伤类283
二、主要特点283
三、临床分度284
四、复合效应的危害285
五、主要表现及影响286
六、分类诊断286
七、急救与治疗289
第六节 心理效应与应对措施290
一、主要特点290
二、损伤原因与临床表现291
三、主要影响因素291
四、防治措施292
第12章 放射性核素扩散及其危害监测与评估293
第一节 大气扩散的基本概念与高斯烟团扩散模式293
一、基本概念293
二、高斯烟团扩散模式297
第二节 放射性核素扩散模型与脏弹放射源及其特性分析302
一、扩散模型302
二、源项分析及照射途径304
第三节 受照剂量监测306
一、外照射剂量306
二、内照射剂量309
三、生物剂量311
第四节 外照射剂量估算与评价313
一、估算原则与程序313
二、剂量表达314
三、剂量估算的意义315
四、主要影响因素316
五、估算结果评价316
第五节 内照射剂量估算与评价317
一、进入体内的途径与代谢过程317
二、监测结果评价319
第六节 应急终止的条件与后期恢复行动320
一、应急终止的条件320
二、后期恢复行动320
附录A 常用放射性核素主要物理常数322
附录B 常用核应急法规标准目录325
参考文献333
热门推荐
- 1202320.html
- 678064.html
- 1157818.html
- 2760754.html
- 406581.html
- 2308598.html
- 1085232.html
- 3365484.html
- 1676806.html
- 373827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850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4596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068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4529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5564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7868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029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7860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6322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0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