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医学史【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医学史
  • 常存库主编;吴鸿洲,和中浚副主编;车离主审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ISBN:7801564219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178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192页
  • 主题词:中国医药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医学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绪论1

第一节 中医学的发展过程1

一、学术体系形成时期1

二、实用经验发展时期2

三、理论总结与探索时期2

四、传统延续与创新时期2

五、中西医交汇撞击时期3

第二节 中医学的历史成就4

第一章 医药的起源7

第一节 考古与神话传说8

一、考古发现8

二、神话与传说9

第二节 卫生保健11

一、居处11

二、衣着11

三、食物与用火12

四、导引12

五、婚配13

二、针灸14

一、药物14

第三节 医药知识14

三、外治法15

第四节 多种医药起源论16

一、医源于圣人16

二、医源于巫17

三、医源于动物本能17

四、医食同源18

第五节 中医学起源的地域与人文特征18

一、中医学起源的地域特征19

二、中医学起源的人文特征19

第二章 早期医药经验与中医学术方向21

第一节 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治22

一、对疾病的认识及其反映的致思方向22

二、对疾病的诊治及体现的文化指向24

第二节 医药学理论的萌芽25

一、相关的哲学思想25

二、病因学28

三、预防思想29

第三节 药物知识30

一、药物数量与种类30

二、酒与汤液的意义31

一、卫生保健活动32

第四节 卫生保健与医事制度32

二、医事制度建设33

第三章 中医学术体系的建立34

第一节 诸汉墓出土医书35

一、基本内容简介35

二、出土医书的分析36

第二节 四大经典的内容与价值39

一、《黄帝内经》39

二、《黄帝八十一难经》42

三、《神农本草经》43

四、《伤寒杂病论》46

第三节 理法方药体系和辨证论治原则48

一、理、法、方、药体系的内容和特点48

二、辨证论治原则的基本精神50

第四章 医学各科的充分发展52

第一节 古医籍的整理与注释53

一、《黄帝内经》的整理注释53

二、《伤寒杂病论》的整理注释54

第二节 脉学与病源证候学的总结55

一、脉学的总结与普及55

二、病源证候学的探索57

一、《肘后救卒方》及其特点与 成就59

第三节 综合方书的编撰59

二、《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61

三、《外台秘要》的成就和价值62

第四节 药物学的发展63

一、药物学发展一般概况64

二、药物种类的丰富扩张64

三、分类方法的进步65

四、药物炮制规范的建立65

五、炼丹术与制药化学65

六、国家药典的出现66

一、针灸67

第五节 临证各科的发展与特点67

二、外科69

三、伤科70

四、妇产科71

五、儿科73

六、按摩科73

七、五官科74

八、内科74

第六节 医学教育和医政制度76

一、医学教育76

第七节 中外医药交流77

一、中朝医药交流77

二、医政制度77

二、中日医药交流78

三、中印医药交流79

四、中越医药交流80

五、中国与阿拉伯诸国的医药交流80

第五章 临床经验的总结与理论升华82

第一节 医政设施的进步84

一、改进医事管理84

二、开设国家药局84

三、发展医学教育85

一、医籍的整理与刊行86

第二节 古医籍的整理与方书成就86

二、方书编著和发展87

第三节 药物学的发展89

一、综合性本草学成就89

二、本草学的专题研究与发挥89

第四节 医学各科的成就91

一、病因病机的发挥91

二、诊断学的进展92

三、解剖学与法医学93

四、针灸学94

六、外科96

五、内科96

七、伤科97

八、妇产科98

九、儿科98

第五节 学派争鸣与各家学说99

一、刘完素与火热论100

二、张元素与脏腑辨证论101

三、张从正与攻邪论101

四、李杲与脾胃论103

五、朱震亨与相火论104

六、王好古和阴证论106

一、中朝医药交流107

第六节 中外医药交流107

二、中日医药交流108

三、中国与东南亚诸国的医药交流109

四、中国与阿拉伯地区的医药交流110

第六章 中医学的鼎盛与创新112

第一节 传统医学的成熟与昌盛113

一、医学著述、医学杂志、学术团体113

二、临证各科的充分发展116

三、方剂学的成熟与发展127

四、医事制度与卫生预防128

一、药物学的发展与新探索130

第二节 医学的创新趋势130

二、传染病研究的新方向与新成就133

三、解剖生理学的探索137

第三节 尊经复古思潮与经典医籍注释138

一、儒学对中医尊经复古的影响138

二、《内经》的注释及分类研究139

三、《伤寒论》的研究140

四、《神农本草经》辑佚研究的高潮141

第四节 中外医药交流142

一、中国与朝鲜、日本的医药交流142

二、中国与欧洲国家的医药交流144

三、中国与其他亚非国家的医药交流145

第七章 中西医学的交汇与冲突146

第一节 中医学的一般状况146

一、文献整理研究与一般医学著述147

二、药物学与方剂学成就148

三、临证各科成就148

四、中医学校、学会及杂志的创办150

第二节 西方医学的传入与发展152

一、西方医学的传入152

二、西医学在我国的发展154

一、中西医汇通派及主要代表医家156

第三节 中西医汇通与中医科学化思潮156

二、中医科学化思潮159

第八章 中医学的新生162

第一节 中医事业的方针政策162

第二节 中医事业的繁荣163

一、中医医疗163

二、中医教育163

三、中医科研163

四、新闻出版与学术团体164

五、中药的生产与科研164

第四节 中医学在国外165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的兴起165

一、国外中医学术团体166

二、国外的中医医疗166

三、国外的中医科研166

四、国际中医教育167

第五节 中医现代化的前景与展望167

一、学术思想活跃,学术视野开阔168

二、科研水平不断升级168

三、科研成果日益丰硕168

[附一]中国历史年代简表169

[附二]中国医学大事年表17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