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党政机构和公务员应对WTO改革研讨论点汇集 (上册)【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党政机构和公务员应对WTO改革研讨论点汇集 (上册)
  • 《中国党政机构和公务员应对WTO改革研讨论点汇集》研讨组 著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390页
  • 文件大小:54MB
  • 文件页数:40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党政机构和公务员应对WTO改革研讨论点汇集 (上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古平:经济全球化让社会公正化程度突显1

林玉权:世界经济发展大势具有四大新特点2

王梦奎:经济全球化让中国八面临风2

白皮书:对世界贸易组织的10个误解3

刘宁元:适应WTO法律体系框架并非易事6

徐印州:加入WTO要走出认识上的三大误区9

梁艳芬:GATT:世贸组织的前身与WTO来龙去脉9

刘力:中国入世的全球意义和对人类发展的贡献12

俞可平:中国学者关于全球化的论争莫衷于是13

郑红腾:经济全球化特征及其表现15

张幼文:经济全球化向中国发展提出新挑战17

石广生:中国政府有能力履行对外承诺19

龙永图:中国入世后将切实履行WTO义务20

陈至立:中国承诺5个项目的教育服务20

唐家璇:中国加入WTO后将进一步对外开放20

吴基传:投资中国电信市场绝对靠得住21

陈耀邦:中国应加大保护国内农业生产力度22

戴相龙:加入WTO金融市场将更加开放23

马永伟:“入世”为我国保险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24

狄荫清:即使中国以发展中国家入关,也是相当危险的25

厉以宁: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26

杜青林:机遇是长远的,挑战是现实的27

张瑞敏:在“入世”挑战中寻求机遇27

张巨声: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将大大加快28

段永基:中国企业有更多机会进入国际市场29

陈伟荣:中国“入世”是世界的福音29

金碚:利弊取决于产业国际竞争的强弱30

张汉林:对我国电信业的不利影响只是暂时的31

吴仁宝:入世得利最好的是乡镇企业31

莫童:WTO对中国农业的不利影响很大32

柳传志:“入世”对中国的IT行业是个机遇33

张朝阳:“入世”对互联网是绝好的机遇34

曾天敏:加入WTO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影响及要求34

张维迎:中国并没有认真计算加入WTO的成本35

孙涤:将来真正蕴含利润的那些好的发展空间都被他们占了36

文贯中:加入WTO,我们可不通过战争就取得世界上的森林、土地、石油37

左大培:我们太需要针锋相对地批判自由贸易优越神话37

狄荫清:加入WTO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多少实惠39

吴敬琏:改革是中国“入世”后将机遇变成现实的惟一力量40

厉以宁:中国应积极应对“入世”带来的挑战42

萧灼基:入世首先面临的是挑战42

迟福林:WTO带来中国的第二次改革开放43

张燕生:加入WTO将促进我国经济的战略性转型44

刘永行:入世对民企来说机会是主要的46

张维迎:中国企业竞争力只能维持三到五年46

金碚:加入世贸是对政府能力的巨大考验46

魏加宁:政府更需适应入世48

于安:入世的第二张门票更昂贵49

陈清泰:中国“入世”后政府面临的挑战49

韩玉军:WTO的三大缺陷51

王梦奎:政府职能与WTO要求不相适应52

阮成发:政府体制不合WTO胃口54

张宏:政府先入世是值得强调的重点55

牟新生:适应WTO人才是关键57

徐更生:加入世贸后政府担纲的三个“角色”57

杨仁争:加入WTO政府担子更重了58

王忠明:挑战迫使政府职能转变提速58

陈清泰:中国加入WTO的战略意义59

徐滇庆:政企不分将使企业兼并双重扭曲61

高尚全:在政企分开中重构政府与企业的关系62

白津夫:政企分开是政府宏观管理高效化的体制前提64

吴锦良:国家权力从社会领域中逐步退出65

吴敬琏:政府体制改革先要解决三个事66

曹思源:入世促进国家本位转向人本位67

吴敬琏:政府的作用:要牵“牛鼻子”,不要“抬牛腿”68

王绍光:政府是市场转型的前提条件71

周叔莲、王延中: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有效发挥政府作用72

课题组:政府职能转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73

樊纲:怎样才能使政府不再管企业74

安建:防止政府“越位”合法化有三法76

徐滇庆: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应该做的十件大事77

刘宁元:政府管理经济职能的必要性79

关海庭:政府干预经济过程中受三种因素影响79

陈富良:政府的三项经济职能80

路明:政府的五项重要经济职能80

周志忍:机构改革应关注并处理好8种关系81

刘泗:机构改革应避免三误区83

高尚全:市场经济中政府的基本职能是组织“公共物品”的供给84

竹立家:行政改革关键在转变职能86

赵中社:让政府与市场各司其职88

魏斌: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经济职能89

李由:市场与政府绝非简单的互补关系90

熊映梧:政府与企业应是收税人与纳税人的关系91

宋光茂:制度变迁中政府的作用92

李丁:职能转换是政府的头等大事93

樊而俊:政府调控与市场调控的最佳结合模式94

胡家勇: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应限制在市场失灵领域96

陈树章:政府要用“铁腕”规范市场98

王梦奎:政府改革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99

张志坚:我国将积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100

辛向阳:宏观调控器:中国政府的职能选择100

甘筱青、黄新建等:政府只当裁判不当“球员”101

吴敬琏:政府在发挥作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01

阮成发:政府如何保持对经济社会的有效管理103

成思危:我国政府管理企业的目标模式103

韩继志:中央政府不仅仅是“守夜人”107

徐滇庆、李瑞:不要对政府的期望过高108

刘溶沧:政府经济角色转变与公共政策的重新定位108

唐民皓:转型期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特点109

任晓:中国行政体系遭遇三重挑战111

任晓:中国行政改革进入制度创新阶段113

王沪宁:构成政府形象的几大要素117

田凤山:“扯皮”现象严重影响政令畅通119

程安东:办事公开才能搞好政府形象121

王贵秀:靠公仆们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121

李淳:党的宗旨是塑造政府形象的核心122

杨洪立:人民群众观是塑造政府形象的基础123

曹康泰:依法办事是提高政府形象的捷径124

杜海涛:政府守信要身体力行125

傅圆圆:信用立市,信用立企126

陈海东:我国启动信用交易127

邹宗钧:让信用成为市场的通行证128

李迎丰:为建设社会信誉大厦添砖加瓦128

鲍宗豪:建设社会诚信体系129

林英海:诚信兴省厚德育民131

茅于轼:经济增长碰到了信用的坎儿131

顾龙、何洛先等:财富新发现诚信回归133

胡富国:搞好政府形象,就是搞好党的形象136

张泽宁:政府形象不佳的要害是体制不顺137

程步云:从赢得民心角度讲,政府形象就是生产力137

谢安山:国家信用管理体系建设与执法138

贾亦斌:整顿我国市场信用环境势在必行139

方兆本:建立国家信用管理体系工程的启动139

童石军:如何构建建立国家信用管理体系141

刘卫:信用管理体系的规范对资信评估机构意义重大142

谢旭:信用是企业发展战略中的“绿色资源”144

陈殿左:如何完善中国市场的信用环境145

王小奕:对未来国家信用体系在构建过程中的看法145

袁吉亮:建设中国的信用管理相关法律146

张鸿翔:在国有企业中建立信用管理功能的意义147

胡小明:政府如何建立良好信用环境148

宋逢明:国家信用管理体系与金融体系的关系148

秦宛顺:积极开展信用管理的常规教育149

刘锦庭、孙良胜:地方政府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作用150

喻敬明:我国征信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可小视152

喻敬明、林钧跃、孙杰:现代信用管理体系可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153

林毅夫等:就社会信用建设问题答中外记者155

国家经贸委:尝试建立健全信用记录与公布制度157

吴敬琏:如何改变中国目前的信用状况157

李岚清: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159

周宏仁:信息时代政务模式如是说159

乌云娜、郝海霞:政府网络化管理是实现职能转变的重要技术条件163

杨景宇:入世触发政府规制变革164

苏徐红:电子政府对传统科层制“未来的冲击”166

苏徐红:我国电子政府治理的制度创新167

金太军、施从美:政府履行网上责任的对策169

吴敬琏:电子政务是建设法治国家的核心内容173

张武扬:政府信息公开存在的主要问题174

王梦奎:取消审批制度势在必行175

吴锦良:行政审批制度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了176

吴敬琏:全面行政审批还是强制性的信息披露178

秦朝镇:政府要减少审批强化服务180

周天勇:图章盖得越少,经济发展越快180

胡定旭:简化审批发牌程序181

周忠:破,由审批走向登记181

张武扬:行政许可制度存在的问题182

张武扬:行政许可应遵循自身特有原则184

楼继伟:建立政府采购制度是反腐倡廉和整顿财经秩序的重要配套措施185

许骅: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是一次革命186

龙永图:外经贸部已废止部门规章381件187

晓飞:减少行政审批不能光看数字187

晓飞:“一站式”审批为何站不住188

沈荣法:切实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必须重视解决几个相关问题189

杜保忠:政府采购:阳光下的交易190

刘慧:政府采购立法与加入WTO193

外贸部:进出口经营将取消行政审批193

外贸部:外贸经营审批改为登记核准制194

贺力平:新经济需要新“婆婆”吗195

刘溶沧:宏观经济调控模式转变与公共政策的重新定位196

李庆祝:转变海关职能促进贸易便利196

傅自应:政府下一步该做什么198

束克欣:土地市场应该公正透明199

周继东:“入世”后政府管理体制的变化趋势199

郝珠江、刘曙光:迅速建立地方政府规范性文件的统一发布制度201

谢庆奎:“入世”对中国政府管理体制的影响非小203

唐民皓:“入世”对我国法律制度的挑战将不限于涉外经济领域204

辛向阳:加入WTO加速政府管理体制创新207

唐民皓、李培恒:改革20多年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走势209

李罡:民告官——打开天窗说亮话211

袁曙宏:行政诉讼的五大难点214

雷敬:“行政首长亲自应诉”好215

朱镕基:要加强财政支出的管理216

项怀诚:积极财政政策不会引发通货膨胀216

楼继伟:积极财政政策仍将持续216

亚行:中国的财政扩张政策难以持久217

萧灼基: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有限度217

吴树青: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必要但需调整方向218

董辅礽:中国经济正处于节骨眼上,不要急219

张弘力:积极财政政策不宜长期使用220

曾令华:扩张财政支出不是在一切情况下都会产生“挤出效应”221

庄龙涛:控制财政赤字是控制债务规模的有效手段222

余天心、王石生:财政赤字并非坏事222

樊纲:财政民主制的若干具体做法223

温家宝:总结经验完善政策推动农村税费改革223

朱守银:农村税费改革的要点225

何炳生:短期内最有效的途径是对农业税费进行减免226

张弘力:深化财税改革,促进经济发展227

高尚全:WTO对我国财税体制要求挺严229

贾康:制度创新压力必然要求加快财税改革步伐230

徐滇庆、李瑞:税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羊毛出在羊身上”230

姜永华:深化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包括哪些231

胡鞍钢、张尧庭:提高税收占GDP比重的政策建议232

萧灼基:我赞成减免农林特产税233

刘国光:再谈减税政策234

贾康:我国税费改革基本思路探讨:分流归位236

布赫:依法治税促进发展237

金人庆:应该深入贯彻新《税收征管法》238

王晨:加大对税收征管的宣传力度238

卞耀武:法律和道德的共同要求239

郑新立:正确认识税收功能240

宋大涵:充分发挥新征管法的作用240

高培勇:让征税人用税人各就其位241

丛明:培育良好的国民纳税意识241

贾康:制度建设与道德建设应当紧密结合242

米建国:处理好政策与法律的关系242

王洪福:在创新中贯彻依法治税243

罗维佳:倡导诚信纳税的文明风尚243

张捷:抓好税收服务促进西部开发244

李桂荣:税收调节促进青啤腾飞244

吴锦良:事业单位是传统体制的一份遗产245

成思危:中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主要政策措施246

韩继志: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向何处去247

黄恒学:深化中国事业管理体制改革需要基本配套条件248

黄恒学:中国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有良方252

罗干:要非常重视社会治安和维护稳定工作254

姜春云:为改革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254

郎胜、王尚新:司法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254

石泰峰:依法治国的人才战略255

王少峰:严格检察官遴选机制256

宋建明:建设高素质法官队伍256

杜国兴:考试管理体制急需完善257

信春鹰:相关制度支持不可缺少257

刘飏:一项全新的制度258

薄应贤:政府行为要纳入法制轨道259

高宗泽:改善律师执业环境259

贾午光:如何加强律师队伍建设260

吴兢:“入世”司法面临挑战260

乔晓阳:加入“WTO”是我国法制建设发展的必然结果261

杨景宇:立法执法要体现三个原则262

吴兢:司法改革要实现公正与效率263

应松年:WTO规则与依法行政异同264

黄国梁:哪些问题妨碍依法行政265

信春鹰:国际规则与法律的本土化有无矛盾266

沈四宝:中国法制建设如何适应WTO规则268

王旭:要分两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269

公丕祥:民族精神与现代司法相融相斥273

徐显明:法治的真谛是人权275

卓泽渊:影响中国法治建设的外在因素有哪些277

陈洪武:加入世贸组织使律师业竞争日趋激烈279

朱镕基: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282

许保利: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283

张承惠:加入WTO促进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284

阮成发: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285

张承惠:调整产业政策,完善实施方式287

周叔莲、王延中: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88

厉以宁:永久保护是保护落后,是垄断289

霍建国:当前中国经济三大主要矛盾290

张燕生:关税下调,产业调整机遇又来290

安德鲁·迪安:中国经济需要解决四大问题292

梁荣:农业产业化经营须有新思路292

吴邦国:广开门路完善政策努力开创再就业工作新局面293

吴邦国:集中力量做好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294

温家宝:以扩大就业为重点加快服务业发展295

阮成发:妥善处理加入WTO后城乡就业问题296

赵奉军:再说再就业工程297

黄河涛:职工下岗与WTO无必然联系298

莫童:僵化的体制限制了中国人外出299

蔡昉:劳动力市场上规制太多是好事吗300

杨宜勇:就业向“三非”倾斜301

了望新闻周刊:我国将进入就业结构大调整时期302

莫荣:入世将改变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302

莫荣:WTO促进劳动力市场体系发生变革303

萧灼基:中国失业问题相当严重304

张勇:扩大就业三策304

郑幼成:失业率控制在5%以下难306

李融荣:如何实施“走出去”战略306

黄海:全面推进营销改革和创新307

曹开镛:中药应当抢占国际市场308

何志尧:培育名牌中药产品309

马龙龙、廖英敏:消费品市场要积极应对WTO309

陈克新:生产资料市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310

姜万荣:如何应对WTO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312

李晓东:2000年信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313

白天亮:我国将建立公共就业服务制度315

银纯泉:中国产权交易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316

迟福林:推进基础领域投融资的市场化进程的必要性317

管涛:外汇市场如何简化审批手续318

曹思源:世贸组织体制下中国外经贸体制改革318

徐滇庆、李瑞:政府在外贸上的主导作用321

胡江云:深化外贸体制改革任重道远323

曹青杨:寿险合资经营:双赢还是困境323

马宇:“走出去”要先破体制障碍324

戴相龙:目前融资制度不适应市场经济326

易纲:金融一体化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的不利影响326

曹思源: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银行业的冲击327

戴相龙: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可以有条件地进行股份制改造329

周小川:国有商业银行可实行股份制充实资本329

赵海宽:国有大银行也应实行股份制331

财经时报:敦促银行增加透明度,公开资产负债表331

戴相龙:深化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332

易纲:我国证券市场过快开放将导致一系列消极后果333

郑秉文、石雪、史寒冰: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须审时度势,渐进有序334

倪铮: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335

吴敬琏:证券市场不能黑337

曹思源:国债市场问题多338

管涛:减少政府对外汇市场行政干预当务之急338

王胜春:单一产权制度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南辕北辙339

戴相龙:三年内人民币自由兑换没有时间表341

李扬:深化市场取向改革是寻找安生立命之地的唯一途径343

景学成:分步推进资本项目有条件的可兑换344

朱民:银行业有望与外资银行打成平局345

钟延实:更好地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346

袁昌松:中国银行业实施并购的战略意义347

李扬:市场呼唤抵押贷款证券化348

叶英男:央行现行货币政策的政策建议349

谢庆健:创建金融安全区的国际背景350

刘崇明:当前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351

周小川:中国资本市场具有巨大发展前景353

欧阳谦:增强中国金融企业的竞争力353

孙昌基:加快国有商业银行人事制度改革354

徐滇庆:打破金融垄断迫在眉睫354

世界银行:西方金融模式不可照搬355

贺卫方:司法中央化比金融中央化更重要356

谢平:开放式基金将引发中国金融结构变化的又一次革命356

林毅夫:应向非国有中小金融机构开放市场357

楼继伟:金融机构的根本在于其“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359

李荣融:我国将放宽高新企业融资条件359

江泽民:把加强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361

朱镕基:把加强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整个经济工作突出任务362

胡锦涛:充分认识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364

张承惠: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364

曹思源:入世给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来挑战365

陈锡文、王景新:“入世”对农产品贸易和农业生产的影响368

陈锡文、王景新:对农村就业和农民收入的影响370

郑秉文:中国农业的对策370

卢峰:开放农产品市场不会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371

林玉双:WTO对中国农垦的挑战372

温铁军:应该停征农业税372

卢锋:用市场规则解决农村基层机构臃肿、农民赋税过重问题373

徐祥临:乡镇干部工资和行政经费刚性导致农民减负困难374

黄广明等:“逼民致富”导致乡政府与农民的严重对立375

肖杨:个体农户承包经营不适应农业市场化的挑战377

陈锡文:“十五”计划建议为何要提“粮食安全”378

谢扬:粮食减产不必忧虑379

王振:农村工业化是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好办法380

宗锦耀:跳出农业抓增收381

马忠臣:认真落实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有关政策381

陈锡文:中国农村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383

党国英:“增收政策”不增收的症结及解决办法385

李欣欣: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386

王平生:宏观政策不配套影响农民增收386

陈锡文:农民收入增长困难的深层原因是就业不充分386

姚洋:农村土地改革必须注意的两个问题387

庞道沐: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389

周天勇:粮食不安全是系统风险38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