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中国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研究【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 张彬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7010051216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448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469页
- 主题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当代中国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 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历程及其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1
一、当代中国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渊源2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次飞跃2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二次飞跃9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飞跃14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历程15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结构及基本内容25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30
上篇 当代中国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基本条件37
第一章 理论源头: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社会思想及其方法论意义37
一、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东方社会的动因及其基本线索38
(一)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东方社会的动因38
(二)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东方社会的基本线索43
二、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思想的主要理论贡献45
(一)在家庭、氏族、私有制、阶级斗争等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新认识45
(二)丰富和发展了“世界历史”思想48
(三)提出了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51
三、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思想的方法论意义56
(一)要以科学态度来对待马克思主义57
(二)要立足客观现实来研究和回答社会的独特本质及其发展道路60
(三)要用“世界眼光”来考察和审视社会的现状与发展63
第二章 实践先驱: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寻66
一、列宁为什么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向新经济政策67
(一)“直接过渡”策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68
(二)“间接过渡”策略——新经济政策71
二、列宁探索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亮点74
(一)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构想75
(二)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构想79
(三)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构想81
(四)关于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构想84
三、列宁社会主义建设思想与当代中国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源流关系分析87
(一)坚持从本国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87
(二)以适当方式与农民达成妥协,切实维护农民的利益88
(三)高度重视商品货币关系,通过发展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89
(四)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90
(五)切实加强执政党建设,始终保持共产党的先进性91
第三章 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潮起潮落93
一、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崛起94
(一)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兴亡94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崛起98
二、苏东社会主义兴亡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借鉴意义103
(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103
(二)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105
(三)要把社会主义社会看成是经常改革的社会,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107
(四)共产党自身建设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108
三、世界非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运动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启示112
(一)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启示112
(二)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经济改革的启示113
(三)对我国政治建设和政治改革的启示114
(四)对我国文化建设和文化改革的启示116
(五)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启示117
第四章 时代背景:时代主题的变奏与当代世界发展大势119
一、时代主题的变化与中国社会主义的三大转变120
(一)时代主题的变化120
(二)“和平与发展”是对当代世界主题的战略性判断121
(三)时代主题的确定与中国社会主义的三大转变123
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及其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影响127
(一)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128
(二)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变化的原因129
(三)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影响131
三、经济全球化趋势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面临的挑战和机遇135
(一)不可逆转的经济全球化趋势136
(二)经济全球化趋势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机遇和挑战138
四、新科技革命浪潮与中国的应对之策141
(一)新科技革命浪潮的特点141
(二)新科技革命浪潮的影响144
(三)中国的应对之策146
下篇 当代中国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成果153
第五章 搞社会主义必须首先把什么是社会主义搞清楚——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论153
一、从马克思到毛泽东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探索154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科学预测154
(二)列宁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探索158
(三)斯大林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161
(四)毛泽东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理解164
二、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科学回答168
(一)邓小平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动因168
(二)邓小平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历史过程170
(三)邓小平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特点和意义173
三、中国共产党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新探索175
(一)进一步探索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176
(二)从“三个代表”的视角深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176
(三)提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178
(四)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80
第六章 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184
一、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曲折探索185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历史进程及其发展阶段的思想185
(二)列宁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初步探索和后来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超越阶段的错误190
(三)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再探索和我国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的经验教训193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和发展197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198
(二)十四大以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深化和发展200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科学内涵205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地位205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207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209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210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211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211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立论基础212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根本依据213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防“左”反右的有力思想武器214
第七章 紧紧扭住第一要务不放松——社会主义发展论216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指导原则217
(一)发展地位: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发展217
(二)发展目的: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18
(三)发展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社会全面进步220
(四)发展动力:坚持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创新222
(五)发展环境:走好改革、发展、稳定这三个战略性棋子224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226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历史演变226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发展战略的重大创新229
(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实现发展目标的关键232
(四)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234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236
(一)发展观的历史沿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236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的内涵和要求238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的理论和实践意义241
第八章 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244
一、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百年离合之争245
(一)国外关于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关系的争论247
(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艰难探索249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的提出和确立251
三、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为什么能够融合257
(一)具体的经济体制不等于社会的基本制度,市场经济可以为不同的社会制度服务258
(二)客观历史辩证地看待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相容性与矛盾性262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价值何在264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贡献264
(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266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观267
第九章 从两个文明到三个文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论270
一、政治文明的提出开辟了社会主义文明认识的新境界271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历程及其主要成就271
(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提出及其重大意义274
(三)坚持“三者统一”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特征和基本道路278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281
(一)人民民主与社会主义须臾不可分离281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关键在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282
(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思路284
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目标288
(一)依法治国的含义及基本要求289
(二)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依法治国的基础290
(三)执政党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291
四、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动力293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目标和任务294
(二)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为统领,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296
第十章 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论300
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和作用301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内涵302
(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大大提升了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304
(三)先进文化建设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战略性课题之一305
二、社会精神生活多样化与指导思想一元化307
(一)对我国当前社会精神生活的现状要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评估307
(二)社会精神生活的多样化绝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309
(三)在先进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创造性地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311
三、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314
(一)市场经济的二重性决定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314
(二)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316
四、经济全球化与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战略选择318
(一)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文化全球化的双重趋势318
(二)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双重影响320
(三)经济文化全球化挑战的双重应对322
第十一章 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325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形成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326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形成326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328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330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332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332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335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336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和基本任务338
(一)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339
(二)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342
(三)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促进社会有序运行345
(四)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350
第十二章 各种社会制度应在长期共存中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竞争共处论355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两制关系”的基本思想356
(一)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深刻变革356
(二)“两制共处”实践的初步探索和总结358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深入认识360
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长期共存的客观必然性363
(一)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364
(二)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366
(三)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要经历一个两制并存的长过程368
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共处的新战略370
(一)确立和平竞争的新理念370
(二)加强共处中的合作关系371
(三)在共处中坚持必要的斗争374
四、利用资本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77
(一)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性举措378
(二)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380
(三)从“姓资姓社”的思维定势中进一步解放出来384
第十三章 在对执政规律的探索中实现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社会主义执政论387
一、深刻认识共产党的执政规律是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388
(一)共产党执政后的新问题388
(二)党所处历史方位的新判断391
(三)执政规律的新认识393
二、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执政理念397
(一)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397
(二)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执政为民的核心398
(三)在加快发展中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执政为民的基本要求399
(四)勤政廉政用好权是执政为民的关键401
三、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402
(一)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意义402
(二)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历史回顾404
(三)全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406
四、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407
(一)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是党执好政的基本途径407
(二)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410
第十四章 坚持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辩证统一——社会主义纲领目标论413
一、社会主义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相统一的事业414
(一)马克思、恩格斯为正确把握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关系提供了基本思想415
(二)列宁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纲领的理论416
(三)中国共产党人对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相统一进行了艰辛曲折的历史探索417
二、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421
(一)科学总结了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相统一的历史经验421
(二)深刻揭示了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相统一的时代要求423
(三)系统阐发了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相统一的指导原则426
三、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奋斗428
(一)我们党在现阶段的最低纲领,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429
(二)贯彻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430
(三)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具体工作432
四、对社会主义发展前景和共产主义信仰的思考433
(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率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客观的历史必然性433
(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然经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436
(三)社会主义社会完善和发展的历史进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统一438
参考文献442
后记448
热门推荐
- 231497.html
- 1132836.html
- 1027787.html
- 1666819.html
- 2918462.html
- 2691255.html
- 56762.html
- 2343744.html
- 1095461.html
- 126025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6947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062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2795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4308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554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318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7244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7067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3125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05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