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正确认识的形成和深化【2025|PDF下载-Epub版本|mobi电子书|kindle百度云盘下载】

正确认识的形成和深化
  • 戚若文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学林出版社
  • ISBN:7805106975
  • 出版时间:1992
  • 标注页数:275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289页
  • 主题词:认识论(学科: 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正确认识的形成和深化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新认识产生于实践反映1

一、主体的新认识产生是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

1. 新认识的产生是主体发动的1

2. 新认识的内容反映了客体实在4

3. 新认识是主体能动性和客体实性的统一9

二、主体通过实践反映道路产生新认识12

1. 新直接认识产生于亲身实践反映13

2. 新间接认识产生于别人的亲身实践反映15

3. 一切新认识无例外地都源于实践反映17

三、不可知论和天才论否定新认识产生于实践反映20

1. 不可知论否定反映世界的可能性20

2. 天才论把认识说成主观自生的、天生的23

第二章 认识过程各阶段都离不开反映27

一、感性阶段和理性阶段之间不存在知性反映阶段27

1. 正确理解认识过程的阶段划分28

2. 将知性阶段插入感性和理性阶段之间就离开反映30

3. 将认识过程划分为感性、知性、理性是理论倒退33

二、感性认识阶段主要是反映客体的现象34

1. 感性认识反映现象,是认识的起步35

2. 在感性材料加工时,有可能出现差错37

3. 唯心主义感觉论否定反映外物40

三、理性认识阶段主要是反映客体的本质42

1. 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深化43

2. 理性认识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客观要求45

3. 理性认识怎样从抽象上升到具体47

4. 具体思维是对事物本质更全面、更深入的反映49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者是对客体的反映52

四、正确理解感性阶段和理性阶段的关系52

2.不能把感性阶段和理性阶段混同或割裂55

第三章 错误认识正确认识都离不开反映59

一、在反映中错误认识难免和可免的关系59

1. 在反映中错误认识难免59

2. 在反映中错误认识又是可免的62

3. 错误认识难免和可免的关系65

1. 正确认识过程的绝对性和相对性66

二、在反映过程中正确认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66

2. 正确认识的相对性之中有绝对性71

3. 真理问题上的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错误74

三、正确认识和错误认识在反映中的相互转化75

1. 错误认识和正确认识的相互转化要具备一定条件75

2. 在一定条件下,错误认识能转化为正确认识78

3. 离开一定条件,正确认识也会转化为错误认识80

第四章 正确认识产生后又反过来指导实践82

一、理性认识指导实践活动要以反映为前提83

1. 直观反映论不能充分发挥反映的能动性83

2. 能动反映论可以充分发挥反映的能动性86

3. 能动反映论对直观反映论的扬弃89

二、理性认识指导实践活动具有主体目的性92

1. 认识指导实践一定带有主体目的性92

2. 正确的主体目的性和客观规律性是统一的96

3. 目的论的错误在于违反了客观规律性99

1. 自然科学理论指导生产实践要经过应用研究101

三、理性认识指导实践活动要经过应用研究101

2. 社会科学理论指导实践要经过应用研究103

3. 最抽象的哲学理论指导实践更要经过应用研究104

第五章 正确认识指导实践的价值目标选择107

一、认知和评价各种可能性,才能作出正确选择107

1. 认识对象的多种可能性需要加以选择107

2. 选择要以认知和评价多种可能性为前提条件108

3. 不认识各种可能性,就无法选择111

1. 选择要从主体的迫切需要出发112

二、选择可能性要以价值目标为依据112

2. 选择又要以客体的属性来决定116

3. 选择要以客体属性和主体需要的统一为转移119

三、背离价值目标,选择就失去依据121

2. 背离客体的属性,选择也背离价值目标123

3. 背离价值目标的选择,就难以指导实践活动125

1. 发挥认识能动性要注意认识受动性的一面127

一、正确认识的受动性127

第六章 正确认识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受动性127

2. 认识受动于客观规律的必然性130

3. 夸大认识受动性会影响认识能动性的发挥133

二、正确认识的能动性135

1. 人们发挥能动性日趋强化135

2. 发挥最佳适度的能动性,取得最大的自由138

3. 夸大主体能动性,势必夫去自由142

三、正确认识的创造能动性146

1. 创造性思维要依据客观规律的要求146

2. 创造性思维又有主体的重新整合功能148

3. 创造性思维指导实践的能动作用152

四、正确认识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关系154

1. 超出哲学基本问题范围,精神在一定条件下能动地决定事物的发展154

2. 精神被物质决定的受动性,并不排斥精神在一定条件下能动地决定事物的发展160

一、超前预测的科学依据164

1. 依据规律的超前预测具有必然性164

第七章 正确认识的超前预测164

2. 依据规律的超前预测具有准确性167

3. 依据经验的超前预测带有局限性172

二、超前预测的条件性175

1. 超前预测受各种条件的制约175

2. 事后总结经验为超前预测创造有利条件179

3. 超前预测随着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展182

三、变预测为现实有一个实践过程184

1. 为了做好领导工作,必须有预测能力184

2.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超前预见变为现实188

3. 变预见为现实有一个由近及远的过程190

一、正确认识客体化,可以相互交换认识193

1. 为了相互交换认识,人们需要认识客体化193

第八章 正确认识的精神客体化193

2. 语言是人们相互交换认识的第一载体197

3. 认识不客体化,人们就无法相互交换认识200

二、正确认识客体化,可以延续和发展认识202

1. 为了延续认识,人们需要认识客体化202

2. 文字是人们延续和扩展认识的第二载体204

3. 符号也是人们延续和扩展认识的第二载体207

4. 认识客体化使人类认识加速度发展210

1. 电磁波是精神客体化的第三物质载体212

1. 背离主体的需要,选择会背离价值目标212

三、精神客体化的载体发展到电子计算机212

2. 电子计算机是处理客体化知识的先进工具214

3. 夸大智能机载体的作用,有碍于精神客体化216

第九章 实践检验和生产力检验219

一、认识的实践检验219

1. 旧唯物主义不懂得实践能检验真理219

2.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实践能检验真理222

3. 逻辑证明后的认识也需要实践检验227

二、对社会认识的生产力检验232

1. 生产力怎样检验社会认识232

2. 我国对生产力检验的认识深化历程235

3. 坚持生产力检验并不排斥四项基本原则239

三、检验过程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242

1. 检验过程的不确定性243

2. 检验过程的确定性246

3. 检验过程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关系248

第十章 形成正确认识的反复过程250

一、经过多次实践,认识才能不断符合实际250

1. 认识要从变化的实际出发,才能正确指导实践250

2. 正确认识脱离变化了的实际,会在新实践中失误252

二、经过反复实践,可以使认识逐步深化254

1. 在反复的实践中,人的认识逐步深化254

2. 经过曲折的认识道路,也能使认识逐步深化259

3. 取消实践的反复过程,就不能使认识深化263

三、认识深化过程是有止境和无止境的统一265

1. 正确理解认识深化过程是有止境的265

2. 认识深化无止境是由无数有止境构成的268

3. 从有止境的认识深化中看到无止境272

后语274

热门推荐